咸淳毗陵志 (宋)史能之纂修
目錄
序
重刻咸淳毗陵志序
卷第一
地理〔一〕
古今郡縣表
卷第二
地理〔二〕
敘州
州境
敘縣
晉陵
縣境
武進
縣境
無錫
縣境
宜興
縣境
陸程
水程
分埜
卷第三
地理〔三〕
城郭
州
晉陵武進
無錫
宜興
坊市
州〔晉陵武進附〕
無錫
宜興
鄉都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橋梁
州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卷第四
詔敕
開寶諭吳越王取常州詔
常州平獎諭吳越王詔
撫定常州敕榜
淳化寬征詔
大觀學校推恩詔
紹興賑卹流民詔
紹興增置水軍指揮
紹興蠲放被水下戶積欠稅賦詔
乾道免身丁錢絹指揮
淳熙間兩縣水澇 御筆
淳祐蠲稅指揮
技藝
卷第五
官寺〔一〕
州治
通判東廳
通判西廳
鈐轄廳
教授廳
節幹廳
判官廳
推官廳
錄參廳
司理廳
司戶廳
司法廳
監倉廳
廂官監酒稅廳
晉陵縣治
縣丞廳
主簿廳
縣尉廳
武進縣治
縣丞廳
主簿廳
縣尉廳
無錫縣
縣丞廳
主簿廳
縣尉廳
監務廳
宜興縣治
縣丞廳
主簿廳
縣尉廳
監務廳
館舍
州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卷第六
官寺〔二〕
倉庫
州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場務
州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卷第七
秩官〔一〕
歷代封統
商
周
吳
楚
西漢
東漢
魏
吳
晉
宋
齊
梁
陳
唐
五代
國朝
歷代郡守
晉
宋
齊
梁
陳
唐
五代
歷代縣令
東漢
晉
宋
齊
梁
南唐
卷第八
秩官〔二〕
國朝郡中
卷第九
秩官〔三〕
郡官
通判題名
兩教授題名
州兵官
卷第十
秩官〔四〕
知縣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縣官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卷第十一
文事
學校
晉陵武進
無錫
宜興
貢舉
解額
科目
東漢
吳
晉
宋
梁
唐
南唐
國朝
卷第十二
武備
諸軍
禁軍
威果六十六指揮
雄節十二指揮
廂軍
崇節十九指揮
崇節二十一指揮
崇節三十六指揮
崇節三十六指揮
壯城
作院
遞鋪
牢城
奔牛鎮閘兵
諸縣弓兵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諸寨土兵
管界
馬跡〔晉陵〕
小河〔武進〕
香蘭〔宜興〕
分界
沿江民兵
教場
外縣廢置
水軍
牧馬
卷第十三
風土
戶口
風俗
土貢
土產
穀之屬
帛之屬
貨之屬
花之屬
果之屬
蔬之屬
藥之屬
草之屬
木之屬
竹之屬
禽之屬
獸之屬
鱗介之屬
卷第十四
祠廟
社稷壇〔風雨壇附〕
州
諸廟
州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卷第十五
山水
山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峰
無錫
巖
宜興
嶺
無錫
宜興
洞
無錫
宜興
塢
無錫
宜興
江
晉陵武進宜興
無錫
湖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河
州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溪
武進
無錫
宜興
溝
州
港
晉陵
無錫
陂
無錫
塘
武進
宜興
浦
宜興
渰
無錫
宜興
澗
無錫
宜興
瀆
武進
無錫
宜興
潭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渚
宜興
泉
無錫
宜興
徑
宜興
井
晉陵
無錫
宜興
堰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埭
無錫
宜興
閘
武進
無錫
卷第十六
人物〔一〕
晉陵
漢
晉
陳
唐
武進
宋
齊
梁
陳
無錫
漢
晉
唐
宜興
漢
吳
晉
宋
齊
梁
陳
唐
卷第十七
人物〔二〕
本朝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卷第十八
人物〔三〕
寓賢
國朝
卷第十九
人物〔四〕
遺逸
晉陵
漢
陳
唐
國朝
武進
唐
無錫
國朝
宜興
唐
國朝
旌表
晉陵
宋
齊
隋
唐
國朝
武進
宋
無錫
晉
宜興
齊
卷第二十〔闕〕
詞翰〔一〕
卷第二十一
詞翰〔二〕
記
宜興周將軍廟記〔徐鍇〕
宜興長橋記
闕題
宜興嘉定修學記〔葉適〕
宜興岳鄂王廟記〔周端朝〕
宜興先賢祠堂記〔真德秀〕
宜興復周孝公塋兆記〔劉宰〕
無錫慧山新泉記〔獨孤及〕
慧山寺記〔陸羽〕
卷第二十二
詞翰〔三〕
前朝詩
過歷山湛長史草堂〔劉鑠〕
酬南平王〔湛茂之〕
過歷山〔江淹〕
釣臺〔任昉〕
蘭臺聚〔陸倕〕
和晉陵陸丞早春有懷〔杜審言〕
贈從孫銘宰義興〔李白〕
題湛長史舊居〔丘丹〕
送李侍郎赴常州〔賈至〕
宿慧山寺〔吳武陵〕
秋暮登北樓
送客〔竇群〕
得李滁州書以玉潭莊見託因書春思以詩代答〔獨孤及〕
題玉潭
答李滁州見寄
奉寄獨孤常州時蒙溪幽居在義興益增懷思〔李幼卿〕
戲和賈常州醉中二絕〔白居易〕
酬常州陳郎中使君
送楊八給事赴常州
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
晚春閒居工部寄詩楊常州寄茶同到因以答之
送李校書趁寒食歸義興山居
看常州柘枝贈郭使君
題茶山〔杜牧〕
茶山下作
入茶山下題水口草市
春日茶山病不飲酒呈賓客
贈許七侍御
李侍郎於陽羨里富有泉石某亦於陽羨粗有薄產敘舊敘懷因獻長句四韻 雪
卻望無錫芙蓉湖五首
別泉石
憶慧山寺
重到慧山二首
寄毗陵楊給事〔劉禹錫〕
楊給事新樓
張公洞〔李栖筠〕
題慧山寺〔許渾〕
題衛將軍廟
題天申宮殿前冬青樹
晚次荊溪呈崔明府〔張祜〕
題陸墉金沙洞居
題善卷寺
題慧山普利寺
題李瀆山居玉潭
投常州從兄中丞
夜泊毗陵無錫縣有寄〔羅隱〕
登慧山北樓〔皇甫冉〕
送張陟歸常州
洞靈觀
三月三日義興李明府泛舟
無錫惠山寺流泉歌
賦得荊溪夜湍送蔣逸人歸義興山
寄高雲
送魏十六還蘇州
題高雲客舍
秋吟〔高蟾〕
息舟荊溪 陽羨南山遊善卷寺呈李功曹巨〔羊士諤〕
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孫逖〕
和常州崔使君詠梅二首
題天申宮三首〔宋維〕
贈僧二首〔顧況〕
宿荊溪呈丘義興〔嚴維〕
送客歸常州〔楊凝〕
自蘇臺泛舟至望亭驛因寄從弟紓〔李嘉祐〕
送陸士倫之宜興
自常州還江陰道中
晚春宴無錫蔡長官西亭
常州韋郎中泛舟見餞
寄毗陵徹公
送董正字常州覲省〔賈島〕
送董正字常州覲省〔姚合〕
送董正字常州覲省〔釋無可〕
送董正字常州覲省〔馬戴〕
贈常州院僧〔姚合〕
送喻鳧校書歸毗陵
題陶詳隱居〔方于〕
送江陰霍明府之任
送義興元少府〔李端〕
送晉陵王少府赴選
懷金鵝沈山人〔盧仝〕
邵博士溪亭〔李郢〕
秋晚寄題陸勳校書義興禪居時淮南從事
茶山貢焙歌
春日自吳門之陽羨道中書事〔曹松〕
周平西墓〔權德輿〕
題獨孤常州湖上林亭〔劉長卿〕
毗陵留別〔朱放〕
題慧山寺〔皮日休〕
懷錫山藥名離合二首
又二首〔陸龜蒙〕
山居即事二首〔陸希聲〕
苦竹徑
梅花塢
石兕臺
講易座
觀魚
綠雲
清輝堂
觀妙庵
西陽亭
弄雲亭
伏龜堂
桃花谷
含桃圃
茗坡
松嶺
桃蹊
李逕
鴻磐
題毗陵驛〔南唐徐鉉〕
題馬跡山〔僧文鑒〕
題武烈廟〔江南道士任右元〕
卷第二十三
詞翰〔四〕
本朝詩
題慧山寺〔王禹偁〕
陸羽茶泉
張公洞〔陳堯佐〕
長生檜〔蘇紳〕
題函亭〔蔣堂〕
送王介甫知毗陵〔梅堯臣〕
冬日送毗陵暹上人
留題毗陵潘氏假山
觀毗陵寧公畫草蟲
叔治遺草蟲枕屏
季子廟
夫子篆
送沈學士知常州〔歐陽修〕
送陳商學士知常州〔韓琦〕
餞光祿兩張卿退居〔杜衍〕
餞光祿兩張卿退居〔歐陽脩〕
餞光祿兩張卿退居〔呂溱〕
餞光祿兩張卿退居
餞光祿兩張卿退居〔蔡襄〕
張公洞〔胡宿〕
常州李使君被召還臺
陳學士赴常州
題善卷洞〔陳襄〕
題善卷洞
游宜興法藏院觀桂紫菊花
依韻和通判徐郎中毗陵重陽
寒食日常州宴春園
題張渚道中
過罨畫溪
題毗陵郡圖
常州郡齋六首
攜家遊東園
焦千之求慧山泉詩〔蘇軾〕
遊慧山
題慧山寺
贈錢安道兼寄其弟慧山山人
錢安道席上令歌者道服
贈錢道人
贈慧山表大師
寄陳述古
無錫道中賦水車
再知常州和昔年留別
與孟震同游常州僧舍
題感慈寺
歸宜興留題竹西寺
題太平寺法華院薝蔔亭
太平寺牡丹
除夜宿常州城外二首
汝州表乞常州居住得請
次韻蔣穎叔
題慧山寺〔蔣之奇〕
遊慧山
訪慧山錢道人不遇〔周邠〕
題慧山寺〔焦千之〕
題慧山泉〔黃庭堅〕
寄闕下諸父兄兼示平甫兄弟〔王安石〕
酬邵提刑
題慧山寺〔楊傑〕
張公洞
登子隱臺
題善卷洞〔蔡肇〕
天申宮
遊張公洞呈知縣
張公洞
題南岳寺〔郭三益〕
題慧山翠麓亭〔丁寶臣〕
和慧山泉
留題慧山寺〔張商英〕
題天慶觀畫龍〔胡珵〕
題智寶院
題宜興迎華驛〔建炎間無名氏〕
送毗陵太守受代東歸〔汪藻〕
避地函亭野步
諸公遊慧山
喜晴呈葉常州〔張安國〕
陽羡春歌〔陳克〕
題雲海亭〔尤袤〕
張公洞
寄題邵先生雲隱二首〔陸游〕
遊張公洞〔曾幾〕
發宜興
宜興邵智卿天遠堂
入常州界〔楊萬里〕
毗陵郡齋冬至晴寒
題郡齋坐屏
二月望日勸農既歸散策郡圃
雨足曉立郡圃荷橋
春暖郡圃散策
靜坐池亭
太平寺水
(上甜下心)懷古堂
多稼亭望三山中峰獨秀而低
梅露堂
臥治齋
多稼亭
淨遠亭
荷橋
酌慧山泉瀹茶
慧山雲開復合
泊舟無錫雨止遂遊慧山
寄茶與尤延之延之再寄黃檗和韻
題蕭岳英常州朱氏畫草蟲軸二首
題安陽山翠微寺〔唐皞〕
題安陽山〔趙義夫〕
題獨孤檜〔翁卷〕
毗陵天慶觀畫龍呈王使君戴〔復古〕
太平寺畫水天慶觀畫龍呈王〔使君〕
過無錫見李元德祭酒〔劉過〕
題慧山〔蔣重珍〕
題洞虛觀〔僧仲殊〕
詞
菩薩蠻〔蘇軾〕
鳳棲梧
鷓鴣天〔陳克〕
浣溪沙〔陽羡上元〕
好事近
卷第二十四
財賦
夏租
秋租
卷第二十五
僊釋
晉陵
梁
唐
五代
國朝
宜興
唐
國朝
觀寺
宮觀
州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寺院
州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卷第二十六
陵墓
晉陵
吳
晉
唐
國朝
武進
漢
齊
國朝
無錫
周
吳
宋
齊
唐
國朝
宜興
漢
晉
陳
唐
國朝
卷第二十七
古蹟
州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卷第二十八
祥異
吳
晉
宋
齊
梁
唐
五代
國朝
卷第二十九
碑碣
州
晉陵
宜興
卷第三十
紀遺〔辨疑附〕
總四縣
咸淳毗陵志 (宋)史能之纂修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0.6第一版
咸淳毘陵志序
毗陵有志舊矣歲淳祐辛丑余尉武進時宋公慈為守相與言病其略也俾鄉之大夫士增益之計書成且有日越三十年余承 朝命長此州取而閱之則猶故也嘻豈職守之遵絀不常而郡事之轇轕靡暇是以久而莫之續耶抑有待而然耶夫周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以辨地物以詔地采蓋將使來者有考也而可忽諸毗陵自晉改邑為郡至唐易郡為州代更五季民窳於兵
宋奠九(土廛)江南既平郡始入職方氏
一馬渡江之後錢唐為天子行在所繇是與蘇湖秀均號右扶寰宇記所謂人性吉直黎庶淳遜其所從來古矣今山川映發民物殷蕃謹固封圻為國之屏壤地非小弱也而郡志弗續非闕歟迺命同僚之材識與郡士之博習者網羅見聞收拾放失又取宋公未竟之書於常簿季公之家訛者正略者備觖者補蓋閱旬月而后成雖然余豈掠美者哉事患不為為而無不成余之續之所以成前人之志而廣異日之傳云爾後之攬者亦將有感於斯咸淳四月正元日四明史能之敘
常州郡號毗陵舊有志以識山川草木城郭人物田土賦納之事至元乙亥厄於兵燹人書俱亡延祐乙卯
都省平章張閭公馳驛經量田土履畝自實限迫吏民皇皇會前本路治中聊城徐朝列文質牒發舊志一本於路由是有司循已定之規郡民無重科之擾是年冬十月本路摠管提調學校官真定史中議壎命儒學教授三山李敏之重建尊經閣於講堂之北丙辰秋八月落成侯謂教授曰閣成它書有錢可得郡誌不可得也盍先諸亟命工鋟梓於閣之上以紀其實延祐丁巳孟春吉日教授遜齋李敏之謹書
重刻咸淳毗陵志序
郡人趙懷玉譔
毗陵之有郡志自宋州學教授三山鄒補之始其次則以咸淳志為最古志脩於咸淳四年太守史能之元延祐四年丁巳重刻凡三十卷藏書家鮮著於錄者明洪武初郡人謝應芳成續志十卷成化中郡士朱昱增脩王文肅(與)寔訂定之萬歷戊午太常少卿唐鶴徵脩常州府志今鄉之人所共推者也迨入我
朝中書舍人陳玉與武進縣志次第脩纂是為康熙甲子至今嘉慶庚辰蓋一百三十七年矣乾隆甲申群議以陽湖分縣後未嘗有志延虞考功鳴球董吉士潮同葺武進陽湖二志會虞補官京師董則未蕆事而卒於乙酉歲草草告成而郡志曾未有議及之者乾隆戊申己酉間前李太守廷敬後李太守堯棟相繼來守吾郡倡脩府志仁和盧召弓先生時主龍城講席後李盧之女夫也二李皆名進士盧又通儒眾方以為必有佳志洪編脩亮吉方為舉人急於成書未告六邑紳士使先為集費采訪遽告當事於郡城鳩貲設局局既設自纂修分纂以及在官之人日有支給勢不可止郡城書捐至四千餘納錢亦不下一百二十餘萬而六邑紳士無起而應者人心渙散書竟不成予則身在局中徒敝脣舌兼叢勞怨坐視事機之失焉至今以為大憾嘉慶乙亥予自關中病歸適莊刺史炘亦同旋里時孫糧儲星衍卜居白下偶還常州告諸太守欲邀刺史及予再脩郡志予既久嬰末疾莊亦年逾八旬精力有所不逮且前此踴躍捐金者有人諳悉掌故者有人今皆無之恐不易辨既而果然孫又嘗勸重刻咸淳志卒卒未暇以為今孫與莊皆逝予亦衰病日劇豈能復郡志之成陳志於人物一門頗滋物議顧歷時已久文獻無徵縱有直筆末由追正因思古書之流傳廑矣郡縣志更為難覯矧桑梓之地父母之邦尤數典所宜先乎乃勉籌刻貲取所藏咸淳志之剞劂并屬李君申耆吳君山子相助讎勘用以謝從前築室道謀之過并完死友未償之志庶幾桑榆之收以俟後之來者耳至於得書緣起及地圖界址之附詳舊跋不復贅云嘉慶二十五年太歲在上章執徐蕤賓之月
毗陵宋志惟教授三山鄒補之所撰十二卷見宋藝文志及陳氏書錄解題今不傳此本咸淳四年戊辰郡守史能之脩元延祐四年丁巳重刻在鄒志之後而藏書家無箸於錄者近時查氏夏重補注蘇詩厲氏太鴻纂宋詩紀事始采用之起地理迄紀遺凡十九門計三十卷體例賅備可稱良志明洪武中謝應芳增修成化中孫偉德重修雖未見其書類皆原本於此惟卷首列圖有七而中有東至蘇州府西至應天府云云則已非史志之舊必史圖已佚後人傳鈔者据謝孫兩志之圖以補之耳世之藏書家間有是書殘缺殆半癸卯冬少權贈予原闕十一卷至二十卷丙午夏少權聞長洲吳君翌鳳藏本與此本互有缺失復為余轉借補鈔竟得九卷廑闕十一卷第一頁及二十卷詞翰餘則居然完好可喜也吾郡郡志自康熙間陳舍人玉修後迄今百餘年未有踵其事者顧舍人之書間有訛謬頗為鄉人所訾每以唐少卿鶴徵志為可寶古書甚難良志尤(甚少)矧事關桑梓又權輿之所託乎爰亟裝治並識其略乾隆己酉冬與居居士趙懷玉書於亦有生齊
重修毗陵志卷第一
地理一
常古揚州境也在周為吳季子采邑曰延陵在漢為會稽屬縣曰毗陵晉升縣為郡隋改郡為州常之名昉此上下幾千載間沿革分合有關於地理之大者往牒可覆也繫年有表纂要有敘故志首書焉
古今郡縣表
表書郡縣沿革之大綱也壤地有廣狹名號有因改治所有遷復表其端如示諸掌矣其併書州與國何明統屬也諸書不同則繫以考異云
州 【 至唐曰道國朝曰路】
唐 揚州
虞 揚州
夏 揚州
殷 揚州
周元王四年戊辰 揚州
元封五年乙亥 初置剌史部十三州屬揚州 【 西漢地理志會稽郡屬揚州】
東漢光武 屬揚州
太康元年庚子 平吳分天下為十九州屬揚州
懷帝永嘉四年庚午 以義興郡屬揚州 【 宋州郡志義興郡本揚州】
文帝元嘉八年辛未 初於江南置南徐州治京口以晉陵郡及南蘭陵郡屬
明帝泰始四年戊申 以義興郡屬南徐州【 宋州郡志義興郡宋明帝泰始四年廢南徐】
齊武帝永明二年甲子 以義興郡屬揚州後復屬南徐州
隋高祖開皇三年癸卯 罷天下郡以州統縣
開皇九年己酉 省南徐州【 隋地理志】
太宗貞觀元年丁亥 分天下為十道屬江南道
開元二十一年癸酉 增置十五道分江南為東西屬江南東道置採訪使
乾元元年戊戌 置浙江西道節度使【 唐方鎮表】
大歷十四年己未 合浙江東西道置都團練觀察使
德宗建中元年庚申 分浙江東西為二道各置都團練觀察使常州屬西道
建中二年辛酉 改浙江東西道觀察為節度使尋賜號鎮海
貞元三年丁卯 復置浙江西道都團練觀察使
憲宗元和二年丁亥 升浙江西道都團練觀察使為鎮海軍節度使【 出唐方鎮表】
雍熙四年丁亥 詔常州屬江南道【 長編】
至道三年丁酉 初分天下為十五路屬兩浙路仍置轉運使副判官【 會要 國初有轉運使副或曰同轉運使知轉運事又有同知至是年分路兩浙二員或為使副或皆為副使或置判官】
真宗景德四年丁未 七月初置兩浙路提點刑獄公事文武各一員【 會要兩浙路太常博士皇甫選閤門衹侯三澤】
仁宗天聖六年戊辰 正月罷諸路提點刑獄仍令轉運使副管勾
天聖八年庚午 九月復置提點刑獄
嘉祐五年庚子 九月罷武臣同提點刑獄
神宗熙寧元年戊申 復諸路武臣提點刑獄
熙寧二年己酉 九月初置兩浙路提舉常平廣惠倉兼管勾農田水利差役事【 會要兩浙路都官員外郎林英】 十一月 詔提點刑獄復差文臣充填
熙寧七年甲寅 五月初分兩浙東西路屬西路 九月 詔毋分路
熙寧九年丙辰 詔復分兩浙為二路
熙寧十年丁巳 詔復合兩浙為一路
元豐元年戊午 四月 詔增兩浙路提舉一員
哲宗元祐元年丙寅 閏二月罷提舉常平官
紹聖元年甲戌 閏四月復置提舉常平官【 會要兩浙路左奉議郎周純】
徽宗崇寧二年癸未 五月 詔增兩浙路提舉常平官一員
政和二年壬辰 五月置兩浙路提舉鹽事官
政和三年癸巳 二月差淮南兩浙路提舉茶事官
九月增置兩浙路提點刑獄官一員
宣和六年甲辰 二月改兩浙路提舉鹽事官為提舉鹽香茶礬事仍東西路各一員
宣和七年乙巳 二月改提舉鹽香茶礬為提舉茶鹽公事
高宗建炎元年丁未 六月併提舉常平司歸提刑司
建炎二年戊申 二月增置兩浙路武臣提刑一員 八月復提舉常平官
建炎四年庚戌 二月罷武臣提刑
紹興二年壬子 十月置江浙荊湖廣南福建路都轉運使於湖州置司十二月移司常州 【 會要大理卿張公濟除集英殿修撰充三年罷司】
紹興五年乙卯 閏二月 詔以諸路提舉常平併入茶鹽司為提舉茶鹽常平公事 置沿汪安撫司於鎮江府以常州屬【 會要權發遣鎮江府劉寧止乞以常州江陰軍平江崑山常熟縣隸本司從之闕罷司月日】
紹興十五年乙丑 八月 詔改諸路提舉茶鹽官為提舉常平茶鹽公事
國
殷 屬吳 【 史記吳世家太伯奔荊蠻避季歷自號勾吳】
周元王四年戊辰 屬吳 屬越 【 史記六國表是年書越滅吳夫差為勾踐所滅】
秦莊襄王二年癸丑 屬楚
始皇二十五年己卯 屬秦 【 史記始皇本紀二十三年虜刑王索隱曰負芻也二十五年定荊江南地置會稽郡二十六年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
六年庚子 屬荊國
十二年丙午 屬吳國 【 史記荊王世家十二年立沛侯濞為王王故荊地又西漢吳王濞傳上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鎮之乃立濞】
景帝前四年戊子 屬江都國 【 史記江都易王非世家孝景前二年用皇子為汝南王吳楚反上書願擊吳吳破二歲徙為江都王卒子建立】 武帝元狩二年庚申 國除
魏文帝黃初二年辛丑【 明年吳王權改元黃武】 封孫權為吳王屬吳
天復二年壬戌 屬偽吳【 五代史吳世家是歲昭宗拜行密東面諸道行營都統封吳王行密卒子渥立梁改元開平渥仍稱天祐渥卒弟隆演立天祐十六年即吳王位改元武義隆演卒溥嗣改元順義七年即帝位改元乾貞】
後晉高祖天福二年丁酉 屬偽唐【 南唐世家昇冒姓徐名知誥溥傳位於昇國號齊改元昇元明年復姓李國號唐】
郡 【 至隋曰州】
始皇二十五年己卯 會稽郡
二十六年庚辰 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屬會稽郡
西漢高帝 會稽郡 【 統縣二十有六】
東漢光武 會稽郡
順帝永建四年 分會稽置吳郡 魏文帝黃初二年辛丑【 明年吳王權改元黃武】 吳郡
晉武帝泰始二年丙戌【 吳王皓寶曲元年】 置嘉興郡
太康二年辛丑 初分吳郡置毗陵郡
懷帝永嘉四年庚午 置義興郡
永嘉五年辛未 初改毗陵郡為晉陵郡徙治丹徒縣
元帝太興元年戊寅 徙晉陵郡治於京口 僑置南蘭陵郡於武進縣
成帝咸和三年戊子 徙晉陵郡治還丹徒
安帝義熙九年癸丑 復徙晉陵郡治還晉陵 【 宋州郡志】
梁武帝天監元年壬午 改南東海郡為蘭陵郡 以晉陵郡南沙縣置信義郡【 隋地理志常熟舊曰南沙梁置信義郡平陳廢併所領南沙海陽人□】 置江陰郡 以義興郡綏安縣立大梁郡【 隋地理志綏安梁末立大梁郡又改曰陳留平陳入宣城郡】
陳高祖永定二年戊寅 改南蘭陵郡為東海郡【 陳高祖紀又隋地理志延陵舊置南徐州南東海郡梁改為蘭陵郡陳又改為東海郡開皇九年州郡並廢】
開皇九年己酉 罷晉陵郡置常州 省義興郡 省江陰郡 省南東海郡
煬帝大業三年丁卯 罷州置郡常州為毗陵郡【 隋紀及地理志】
恭帝義寧二年戊寅 吳興郡守沈法興據毗陵 唐高祖武德元年 改郡為州太守為剌史【 唐紀】
武德二年己卯 李子通取晉陵 杜伏威得子通地尋歸款封吳王
武德三年庚辰 復改毗陵郡為常州 以江陰縣置暨州【 唐地理志】
武德六年癸未 常州陷于輔公祏
武德七年甲申 平輔公祏復常州【 並續通典】 以義興縣置南興州
武德八年乙酉 省南興州
武德九年丙戌 省暨州【 並唐地理志】
天寶元年壬午 改州為郡 常州為晉陵郡
肅宗至德二載丙申 復諸州名 以晉陵郡為常州
武宗會昌四年甲子 升常州為望
德宗光啟二年丙午 正月鎮海軍將張郁陷常州 四月武寧軍將丁從實陷常州【 並唐紀】
光啟三年丁未 杭州刺史錢鏐遣杜稜陷常州【 五代史吳越世家】
昭宗龍紀元年己酉 十月宣州觀察使楊行密遣田頵等陷常州 十二月孫儒陷常州
大順元年庚戌 九月行密復陷常州 閏月儒復遣杜建鋒陷常州【 並唐紀及孫儒傳】
大順二年辛亥 甘露鎮將陳可言陷常州【 唐紀】
景福元年壬子 行密復遣張訓取常州
後晉高祖天福二年丁酉 置江陰軍
後周顯德三年丙辰 三月取常州四月常州復入於唐
皇朝太祖開寶八年乙亥 常州平 淳化三年壬辰 復以陰江縣為軍
高宗建炎元年丁未 以常□□沿江次要郡
建炎二年戊申 復以江陰縣為軍
紹興三十一年辛巳 □□□□縣為軍
縣
周元王四年戊辰 周章小子
秦莊襄王二年癸丑 春申君徙封江東城故吳墟 【 後漢書郡國志註春申君城在無錫】
西漢高帝 毗陵縣 無錫縣 陽羨縣 丹徒縣 曲阿縣【 丹徒曲阿二縣今雖屬地郡但晉初置毗陵郡時嘗屬故併書】
十二年丙午 以陽羨縣封靈常為侯國 【 史記高帝功臣侯表十二年定侯靈常元年以荊令尹從□鍾離昧及英布等功封高后七年共侯賀元年文帝七年哀侯勝元年十二年薨無後國除】
元封元年辛未 以無錫縣封東越將軍多軍為侯國 【 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以東越將軍漢兵至棄軍降漢元闕國除之年】
新室 改□□□毗壇無錫曰有錫
東漢光武 復毗壇曰毗陵 有錫曰無錫 以陽羨為邑 無錫為侯國
明帝青龍二年甲寅【 吳嘉禾三年】 改丹徒縣為武進 曲阿縣為雲陽 【 宋州郡志丹徒嘉禾三年改曰武進曲阿復曰雲陽】 省無錫縣置毗陵典農校尉
晉武帝泰始二年丙戌【 吳王皓寶曲元年】 析陽羨縣屬吳興 【 吳志皓詔曰今吳郡陽羨諸縣地勢水流之便悉注烏程亟分此為吳興郡】
太康元年庚子 復置無錫縣 【 宋州郡志無錫晉太康元年復立】 太康二年辛丑 復武進為丹徒縣
雲陽為曲阿縣 分丹徒曲阿置武進縣 曲阿 延陵鄉置延陵縣 無錫毗陵置暨陽縣【 宋州郡志並晉太康二年并毗陵無錫凡七縣】
懷帝永嘉四年庚午 分丹楊郡永世縣置平陵永世二縣 分吳興郡陽羨縣置國山臨津陽羨三縣 分長城縣北鄉置義鄉縣【 晉地理志凡六縣屬義興宋州郡志云永世尋還丹楊年月闕】
永嘉五年辛未 併改毗陵縣為晉陵 【 宋州郡志與郡俱改】
元帝太興元年戊寅 併徙丹徒縣治於京口
咸康七年辛丑 罷暨陽鹽署立南沙縣 【 宋州郡志】
宋武帝永初三年壬戌 分宣城郡之廣德義興郡之故鄣長城及陽羨義鄉五縣置綏安縣於義興郡【 宋州郡志】
文帝元嘉八年辛未 以晉陵郡丹徒縣屬南東海郡 【 宋州郡志】
元嘉九年壬申 併義興郡之平陵縣入丹陽郡之永世溧陽縣【 義興郡在晉凡六縣永世既還丹楊此又併平陵是省共二以嘗置綏安故宋志凡□縣】
孝武帝大明末 以晉陵郡武進縣屬南東海郡【 晉陵郡在晉七縣後立南沙凡八宋以丹徒武進入南東海郡惟存晉陵延陵無錫南沙曲阿暨陽故宋志凡六縣】
齊武帝永明二年甲子 置海陽縣【 南齊州郡志晉陵郡凡七縣視宋志增海陽闕初置年月】
梁武帝天監元年壬午 復南蘭陵武進縣 改武進縣為蘭陵縣【 隋地理志曲阿有武進縣梁改曰蘭陵】 以南沙海陽縣屬信義郡 置江陰縣【 隋地理志江陰梁置及置江陰郡平陳郡廢又陳高祖紀永定元年以江陰郡奉梁主為江陰王行梁正朔尤見梁曾置此郡】
開皇九年己酉 以晉陵郡延陵曲阿二縣屬揚州 又省南東海郡之丹徒縣入延陵蘭陵縣入曲阿 改義興郡陽羨縣曰義興縣來屬又以國山臨津義鄉三縣併入以江陰縣來屬【 隋地理志併晉陵無錫凡四縣】
武德三年庚辰 以故蘭陵縣地置武進縣【 唐地理志】 分江陰縣置暨陽利城二縣
武德七年甲申 分義興縣置臨津陽羨二縣
武德八年乙酉 省陽羨臨津二縣以義興縣來屬
武德九年丙戌 省暨陽利城二縣以江陰縣來屬
貞觀八年申午 併武進縣於晉陵
武后垂拱二年丙戌 復分晉陵縣置武進【 並唐地理志併義興無錫江陰凡五縣】
元宗開元四年丙辰 升晉陵為望縣【 唐會要】
代宗大歷十二年丁巳 升武進無錫縣為望【 唐會要】
武宗會昌四年甲子 升江陰縣為望
太宗開寶九年丙子【 即位未改元】 改義興縣為宜興【 實錄是年十月壬戌詔 州縣名與朕名下一字同者宜改】
淳化元年庚寅 以江陰軍為縣來屬
熙寧四年辛亥 以江陰軍為縣來屬
紹興二十七年丁丑 以江陰軍為縣來屬
考異
周元王四年戊辰 史記謂武王封周章與續通典史記六國表元王元年徐廣曰乙丑皇甫諡曰癸酉劉忠通鑑外記亦曰蒙赤奮若今從之書四年曰戊辰史記六國表周顯王三十六年楚威王七年止書圍齊於徐州不書滅越楚世家云威王七年伐齊敗之於徐州徐廣曰已滅越而伐齊也越世家亦於楚敗越下連書破齊於徐州滅越繫在是年徐質註乃云顯王四十七年誤按六國表是年乃楚懷王六年通鑑書之三十五年
始皇二十五年己卯 史記六國表三十四年書虜王負芻二十七年書分三十六郡二事各後一年今從本紀
西漢高帝 晉地理志秦置鄣會稽九江三郡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盡有其地漢改九江曰淮南即封布為王或因會稽二字謂毗陵當屬布按史記布傳羽封為九江王漢四年立為淮南王皆都六名異地一又云九江廬江衡山豫章皆屬布乃今淮西江西前漢志會稽郡高帝六年為荊國史記荊王賈世家十一年布反為布軍所殺當六年後十一年前布與賈二國並立無緣兩屬今據史記漢志二書晉志作於唐誤今不取
六年庚子 史記荊世家謂六年廢楚王信分其地為二國封賈為荊王王淮東五十二城闕會稽今從漢志又西漢高帝紀六年請以故東陽郡鄣郡吳郡封賈為荊王文穎曰吳今會稽劉攽刊誤謂順帝始分會稽為吳殊不可曉蓋謂固誤
武帝元狩二年庚申 史記諸侯年表元狩二年王建自殺國除為廣陵郡六年更為廣陵國初立胥按世家廣陵策曰大江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揚州保疆或因此謂毗陵嘗屬廣陵郡國竊謂為廣陵郡時指江都王所都之地會稽郡名未嘗改兼諸書亦不言會稽嘗入廣陵國姑附見於此
東漢光武 史志闕再復縣名及分縣邑國之年月 今附 中興初 天聖間無錫令聶厚載作縣記引陸羽慧山寺記謂漢順帝更為無錫又引圖經謂莽改有錫吳改無錫但東漢已改何待於吳圖經固誤莽之所名東漢中興自當亟改恐亦不俟順帝 難據
明帝青龍二年甲寅【 吳嘉禾三年】 續通典謂武進吳末併入晉陵諸書不載且晉方改郡縣名為晉陵此時無之今不取 吳志及晉宋志皆同初置典農校尉年月今附吳事後
太康二年辛丑 晉地理志謂分丹楊立毗陵郡又云吳分會稽無錫以西為宅田典農校尉太康二年省為毗陵郡按後漢郡國志毗陵丹徒曲阿無錫皆吳郡之縣於丹陽郡無關漢志曰陽晉志曰楊文異地一兼漢順帝已分吳郡亦非會稽 宋州郡志謂太康三年復丹徒但二年既別立武進若三年方復丹徒是兩武進矣今並書之二年
懷帝永嘉四年庚午 晉地理志稱惠帝以周(王巳)創義討石冰立義興郡表(王巳)功但(王巳)傳謂討石冰陳敏錢璯三定江南元帝以(王巳)頻興義兵則為義興郡以彰其功考帝紀斬石冰事固在惠帝永興元年錢璯反乃懷帝永嘉四年在惠帝後已見志誤兼元帝雖自永嘉元年以琅邪王鎮建業又歷愍帝朝方稱制改元立郡乃帝承制行事未可直書為帝宋志亦云惠帝永興元年立義興皆非年不可考今附討璯之年
永嘉五年辛未 晉地理志謂惠帝又以毗陵郡封東海王世子毗避毗諱改為晉陵按哀王傳謂元帝以毗沒于石勒以繼毗後考本紀毗沒乃懷帝永嘉五年非惠帝兼懷帝在上亦未可書為元帝宋志謂永嘉五年改為晉陵自毗陵徙治丹徒今從之
元帝太興元年戊寅 宋州郡志謂太興初郡及丹徙悉治京口今書之元作 晉地理志謂元帝以江東置南蘭陵等郡分武進立臨淮淮陵南彭城等郡屬南徐州江乘縣乃丹陽郡按南齊高帝紀晉元康元年分東海為蘭陵郡中朝亂淮陰令整過江居武進縣東城里僑置本一加以南名於是為南蘭陵人紀特敘帝祖居必不差又宋元嘉方置南徐州於江南此時未之有晉志難據初置年月未詳附元帝朝
成帝咸和三年戊子 宋州郡志晉陵郡郗鑒復徙還丹徒闕年按成帝紀咸和二年十一月蘇峻反三年九月斬之鑒傳云陶侃為盟主迨鑒都督揚州八郡軍事以王舒虞潭戰不利還丹徒立三壘指戰鑒傳他無至丹徒事乃峻反之後未敗之前合在三年
文帝元嘉八年辛未 宋州郡志列南蘭陵於南徐州下不言自某年屬今附於初置南徐之年
梁武帝天監元年壬午 南齊帝紀高帝封齊公策文有南徐州之蘭陵等郡州郡志乃無之又宋州郡志南蘭陵止有蘭陵與承二縣南齊志乃併載於琅邪郡下必嘗更革史有闕誤粱紀云改南東海為蘭陵郡復之也 自此以下六事並隋志皆闕年惟置江陰縣一事見續通典云粱敬帝太平三年分蘭陵置江陰縣
陳高祖永定二年戊寅 舊毗陵志謂無錫縣陳禎明中改吳州尋復為縣按陳書後主紀禎明元年割揚州吳郡置吳州不言 無錫
開皇九年己酉 舊毗陵志稱隋平陳郡廢乃於常熟縣置常州其後割常熟入蘇州常州治晉陵此據元和郡縣志非維隋唐史不載杜佑通典亦不書惟註言或曰常州置於常熟縣故以為名或者疑辭今不書之表姑附見又南齊志晉陵郡凡七縣考隋志至隋惟晉陵無錫因舊南沙海陽至梁入信義郡曲阿延陵至隋入揚州暨陽不見沿革必梁置江陰郡縣時嘗有更改史闕書又續通典謂隋開皇元年廢無錫入晉陵十三年復舊大業三年改為毗陵唐復為無錫隋唐史不載今不取
唐高祖武德元年 按唐書紀係是五年月即帝位即義寧二年
武德二年己卯 唐子通傳於子通僣帝位後連書降丹楊取晉陵闕年帝紀書子通稱帝於二年今附是年 子通傳又書子通戰敗棄江都保京口伏威盡得其地俄東走太湖襲吳郡據餘杭子通自是不復西毗陵亦為所得明矣亦闕年紀書伏威降於二年伏威傳連書封吳王於獻款後今併書之二年
武德三年庚辰 唐史志雖載常州本毗陵郡闕初改年月續通典云武德四年杜伏威歸國復置常州但唐紀書伏威降於二年輔公祏傳書伏威一朝於六年非四年志書置武進縣於三年豈得未正州名先置屬縣今附是年
武德七年甲申 續通典謂武德二年廢國山義鄉兩縣改義興縣為鵝州又置陽羨臨津兩縣七年改臨津為南興州唐志直云七年以義興縣置南興州并析置臨津陽羨二縣不言前有沿革兼諸史捨隋志言隋廢國山臨津義鄉併入義興之後他書皆不言再置何緣武德二年廢國山義鄉今從唐史鵝州事史不書故附見
貞觀八年申午 □□□□□□進貞觀八年省入晉陵續通典云元年今從唐史
開元二十一年癸酉 唐地理志開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為東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道採訪使又百官志二十年設採訪處置使分十五道唐會要云開元二十二年初置十道採訪處置使皆與地理志不同今從地理志
天寶元年壬午 唐地理志常州晉陵郡本毗陵郡續通典曰天寶元年改晉陵考二書知唐嘗改曰晉陵郡
肅宗至德二載丙申 唐紀於至德三載書復諸州及官名續通典云乾元元年復為當州今從唐紀宜興縣圖經云乾元二年割義興縣屬潤州三年復來屬唐史不載今附見
武宗會昌四年甲子 唐會要常州五縣至此四縣升為望惟不載義興唐地理志書為緊 本朝九域志書為望皆闕初升月日
昭宗龍紀元年己酉 五代史吳世家□行密入宣州龍紀元年唐拜行密宣州觀察使遣田頵安仁義李神福等取蘇常潤州唐行密傳作宣歙池觀察使又云仁義又取常州今從世家
大順二年辛亥 唐行密傳作陳可見
景福元年壬子 唐紀景福二年□月□書行密陷常州考譜書自元年行密陷常州此後無再入者安得二年行密復陷常州張訓孫佖撰訓行狀云景福壬子歲七月從太祖經毗陵入利港赴廣陵謂左右曰訓以一劍下毗陵未嘗自伐即授常州刺史壬子即元年太祖指行密亦無再入事唐紀難據
後晉高祖天福二年丁酉 續通典江陰縣為唐昇元中建為軍馬令南唐書建國譜書以江陰縣別置軍闕年二書皆曰南唐惟三朝史志云偽吳
至道三年丁酉 按會要兩浙路太平興國中曰兩浙東北路福建路曰兩浙西南路至是年書分天下為十五路始直書曰兩浙路置轉運 使副等二員長編太平興國二年亦書劉保勳充兩浙東北路轉運使鄭驤副之蓋錢氏初納士也但開實八年得常州未知屬何路雍熙四年又嘗 詔常州屬江南道 三朝史志亦至是年方書分天下為十三路兩浙路常州在焉是年方屬兩浙也
真宗景德四年丁未 長編是年書復置諸路提點刑獄且述 聖語謂
先帝曾遣朝臣為諸路提點刑獄但會要淳化二年 詔應諸路轉運司各命常參官一人專知紏察刑獄此時 聖語亦曰太宗亦曾於諸路轉運司置提點刑獄官蓋 國初刑獄即屬運司至此方專置司
嘉祐五年庚子 景德初置文武官提點刑獄之日武臣必有同字但會要至此方見
政和三年癸巳 會要書都官員外郎趙點承敕替劉預聞初置事官
高宗建炎元年丁未 會要宰臣李綱言守備(法去去改公)江置帥府要郡次要郡其次要郡守臣帶本路兵馬都監仍置水軍今知通帶專一主管水軍防托事但本州忠佑廟石刻有建炎三年周守(木巳)結銜於兵馬都監主管水軍之外又有管內安撫司公事會要亦於四年書免兼管內安撫紹興三年書免兼本路都監惟水軍未詳免兼年月
建炎二年戊申 會要云浙東西通兩路差提刑二員後一員今已增置武臣一員是政和後嘗罷諸書闕此事
紹興十五年乙丑 會要紹興五年以常平司併入茶鹽司六年復置主管官戶部侍郎王鐵言權輕不能振職乞復置常平提舉官是復置主管官之時嘗罷提舉故復置會要□闕
重修毗陵志卷第二
地理〔二〕
敘州
望常州毗陵郡軍事治晉陵武進禹貢揚州之南境周封吳國之西陲延陵季子之舊邑至漢改曰毗陵初周大王長子泰伯以王季有聖子昌遜之迺與仲雍奔荊蠻荊蠻之人誼而君之號句吳泰伯卒仲雍繼立武王克訪其後得周章因封焉 【 史記吳世家泰伯仲雍季簡叔達周章凡五世】 至壽夢稱王 【 周章至壽夢又十有四世】 四子季曰札賢壽夢欲立之兄弟皆以國遜札固辭棄室而耕餘祭立封諸延陵其地是已至夫差為越所滅後楚并越秦并楚天下既一乃置三十六郡浙江東西為會稽郡漢因之領縣二十有六毗陵無錫陽羡丹徒曲阿在焉高帝六年廢楚王韓信分其地以東陽鄣郡吳郡五十三城封劉賈為荊國 【 漢書文穎曰東陽今下邳鄣郡今丹陽吳郡今會稽辨見郡縣表】 十一年九江王英布反殺賈十二年更名為吳王兄子濞景帝時反前四年封皇子非為江都王武帝元封五年置刺史部十三州仍屬揚州後漢順帝永建四年析會稽為吳郡凡十三城五縣隸焉吳析無錫以西為屯田置典農校尉嘉禾三年改丹徒為武進曲阿為雲陽寶鼎元年置吳興郡以陽羡屬焉晉太康元年平吳隸揚州二年初置毗陵郡復以武進為丹徒雲陽為曲阿別分曲阿丹徒置武進縣分曲阿延陵鄉置延陵縣分無錫毗陵置暨陽縣并毗陵無錫凡七縣治毗陵懷帝永嘉元年元帝以琅琊王出鎮建業承制行事析吳興郡之陽羡置國山臨津陽羡三縣長城之北鄉置義鄉縣析丹陽之永世置平陵永世縣凡六縣立義興郡永世尋還丹陽又以東海王越世子毗沒于石勒命哀王繼其後避世子諱并縣改為晉陵治丹徒大興元年郡及丹徒徙治京口江北亂離又嘗僑置南蘭陵郡于武進成帝咸和間復徙治丹徒咸康七年析暨陽鹽署置南沙縣安帝義熙九年還治晉陵宋武帝永初三年又置綏安縣於義興郡文帝元嘉八年於京口置南徐州併置南東海郡為治析我丹徒武進二縣歸之於是晉陵南蘭陵二郡亦屬南徐州南齊析南沙置海陽縣又嘗更革南蘭陵郡 【 史志闕書辨見年表】 至梁天監初乃改南東海為蘭陵郡武進為蘭陵縣以南沙置信義郡併以海陽屬以暨陽置江陰郡縣陳復改南蘭陵為東海郡隋平陳廢南徐州改郡為州以晉陵郡置常州又省南東海郡併丹徒縣入延陵蘭陵縣人曲阿且以二縣屬揚州省義興江陰二郡併國山臨津義鄉三縣入陽羡與江陰縣皆來屬故隋志載晉陵無錫陽羡江陰四縣大業初廢州為毗陵郡末年竊據不常唐武德二年杜伏威歸款三年復改為常州以故蘭陵縣地置武進以江陰縣置暨州置暨陽利城二縣六年復陷於輔公祏七年平以義興縣置南興州置臨津陽羡二縣八年省併省二縣以義興縣來屬九年又省暨州及二縣以江陰縣來屬太宗貞觀元年分天下為十道屬江南道八年併武進於晉陵武后垂拱二年復分置元宗開元二十一年增置十五道屬江南東道天寶初嘗改為晉陵郡肅宗至德二載復為常州乾元元年統以浙江西道節度使代宗大歷間又合浙江東西置都團練觀察使德宗建中元年分浙江東西道各置使二年合浙江東西道觀察為節度使尋賜號鎮海貞元三年復置浙江西道都團練觀察使憲宗元和元年升浙江西道都團練觀察使為鎮海節度常州皆嘗屬焉武宗會昌四年升常州為望僖宗光啟以後又復竊據昭宗景福元年歸於偽吳後晉天福二年遜於南唐又改江陰縣為軍後周顯德三年取常州未幾復入於唐
皇宋開寶八年乃隸職分江陰軍廢而復置者三今領縣四境壤道里各附焉
州境
州在東京一千九百八十三里西京二千八百三十三里 行在五百四十里東西二百里南北二百七十里是為提封之境東百五十里入平江府常熟縣 【 自界首又五十里至平江】 西五十里入鎮江府丹陽縣 【 自界首又一百二十里至鎮江】 南一百八十里入安吉州長興縣北九十里入揚州泰興縣揚子江中流是為四正之境東南九十里入安吉州西南百八十里入溧陽縣東北三十五里入江陰縣西北八十里入丹陽縣是為四隅之境
敘縣
晉陵
望晉陵縣古延陵邑杜佑通典言之詳矣秦隸會稽前漢改曰毗陵新莽改曰毗壇後漢復舊名隸吳郡晉隸毗陵郡避世子諱改曰晉陵隋置常州復隸焉
縣境
縣在州東南四里東西四十九里南北百七里是為提封之境東四十七里入無錫縣五牧橋西二里入武進縣新坊橋南八十里入宜興縣萬金鄉北九十里入揚州泰興縣揚子江中流是為四正之境東南百四十里入大湖無錫縣開化鄉西南五十里入武進縣惠化鄉東北三十五里入江陰縣良信鄉西北五十里入武進縣仁孝東鄉是為四隅之境
武進
望武進縣曲阿丹徒舊境吳析丹徒為縣晉廢歸丹徒尋析二縣復置隸毗陵郡後又嘗僑立南蘭陵郡於是縣南齊太祖四世祖淮陰令蕭整自東海蘭陵避地來居縣之東城里梁改為蘭陵縣隋開皇九年併入曲阿縣唐武德三年以故蘭陵縣地復置貞觀八年省入晉陵垂拱二年復置後唐大同間偽吳據其地時江盜旁午民不奠居徙附郡城
縣境
縣在州西南一里東西五十二里南北百八十里是為提封之境東二里入晉陵縣新坊橋西五十里入鎮江府丹陽縣永安鄉鋪南九十里入宜興縣神安鄉臧墓橋北九十里入揚州泰興縣揚子江中流是為四正之境東南四十里入晉陵縣永勝西鄉西南五十里入鎮江府丹陽縣桂仙鄉東北三十里入晉陵縣德澤鄉西北六十里入丹陽縣永安鄉是為四隅之境
無錫
望無錫縣泰伯舊國闔廬未城姑蘇皆都此其後楚併粵考烈王元年相黃歇以淮北十二縣封為春申君越十五年歇言淮北邊齊請徙封江東王許之因城故吳墟 【 越絕云北城泰伯所築寰宇記云泰伯西城去縣四十里高三丈輿地志吳城梅李平墟李或作里】 縣名昉見漢志 【 陸羽慧山寺記云是山當周秦間大產鈆錫漢興方殫故名】 王莽改曰有錫後漢復舊名至順帝隸吳郡 【 時有樵者於山下得銘日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有錫沴天下弊無錫乂天下濟】 吳析為屯田縣廢晉太康元年復置隸毗陵郡焉
縣境
縣在州東南九十里東西百十五里南北百二十七里是為提封之境東六十五里入平江府常熟縣苑山西四十七里入晉陵縣五牧橋南七十七里入平江府吳縣烏山北五十里入江陰縣陳溝是為四正之境東南四十三里入平江府吳縣烏角溪西南五十一里入晉陵縣白石塘東北七十四里入江陰縣嶺村西北五十里入晉陵縣五湖口是為四隅之境
宜興
望宜興縣荊吳舊境戰國入楚秦滅楚避莊襄王諱易楚為荊一曰荊邑一曰陽羡漢高帝五年荊令尹靈常以功封陽羡侯隸會稽郡永建四年邑人周嘉上書謂縣僻左難應期會請析隸詔以浙江東為會稽郡西為吳郡遂屬焉吳寶鼎元年析吳郡九縣置吳興郡以縣屬晉懷帝朝又析吳興之陽羡併長城之北鄉置義鄉國山臨津與陽羡為四析丹陽之永世置平陵及永世凡六縣立義興郡以表周三舉義兵之功尋以永世歸丹陽宋永初三年析宣城之廣德吳興之故鄣長城及陽羡義鄉五縣各割地增置綏安縣復領縣六元嘉六年省平陵歸永世八年隸南徐州梁末即綏安置大梁郡隋平陳郡廢歸義鄉於長城省國山臨津合陽羡為義興縣隸常州尋復為郡唐武德七年改南興州置陽羡臨津二縣八年復為義興縣併廢二縣入焉
國朝太平興國元年避 熙陵御名下一字改今名
縣境
縣在州南百二十里東西百六十五里南北百十四里是為提封之境東九十三里入平江府吳縣太湖中沂洲西陽 【 一云洞庭西山】 西七十二里入建康府溧陽縣葑埭村南六十里入安吉州長興縣垂腳嶺分水北五十四里入晉陵縣孫墅村是為四正之境東南八十四里入長興縣義鄉山西南百里入廣德軍廣德縣伏牛嶺東北六十五里入晉陵縣百瀆口 【 舊志六十里入武進陵臺村】 西北九十里入鎮江府金壇縣是為四隅之境
陸程
東自通吳門至江陰常熟兩縣
南自德安門至長興縣
西自朝京門至丹陽縣
北自青天門至大江南岸
東南自通吳門至望亭
西南自石幢門至建平溧陽縣
東北自東欽門至江陰縣
西北自朝京門至金壇丹陽縣
水程
運河東自通吳門至望亭驛風波橋西自朝京門至丹陽縣分界鋪
西蠡河自南水門一入滆湖沙子至宜興縣一入太湖西至長興縣東至吳江縣
揚子大洋江西起鎮江東抵江陰南岸橫六十里地名于塘魏浦大港小河中流與泰興縣分界
申港在晉陵縣德澤鄉北接江陰無錫兩縣入大江
利港自青山門外河東北至江陰縣入大江
戚墅港在通吳門外十八里南通直湖港皆晉陵無錫接境入太湖
分埜
周官保章氏以星士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可觀妖祥鄭註謂大界曰九州州中諸國中之封域於星亦有分其書亡堪輿雖有入度非古數蓋大界易知細度難明毗陵一郡類鄭氏所謂諸國中之封域諸史亦罕言入度且互有異同史記謂揚州屬牛女分 【 史記天官書牽牛婺女揚州】 前漢志謂吳地斗分仍指會稽郡屬焉 【 前漢地理志吳地斗分埜今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廬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也】 後漢志謂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須女為星紀之次吳越分晉隋志同但晉志指會稽為牛一度 【 後漢郡國志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須女日星紀之次於辰在丑謂之赤奮若今吳越分埜 晉天文志斗牽牛須女吳越揚州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之分埜屬揚州 隋地理志自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吳越得其分 又晉志引魏大史陳卓言郡國所入度云會稽入牛一度闕吳郡蓋仍據前漢郡名也】 大概可定者次在星紀埜在揚郡之所入細度則未詳也
重修毗陵志卷第三
理地〔三〕
毗陵當五季時鄰吳越竟偽吳刺史張伯悰增城築方直雄固至號金斗 太平興國初雖
詔撤樓櫓規模猶巋然也邑有四晉武附郭外二邑皆古城坊市內布郊圻外畫橋梁間錯按圖而觀如示諸掌
城郭
州
內子城周回 里三百一十八步高二丈一尺
甓之唐景福元年淮南節度使揚行密遣節
衙檢校兵部尚書唐彥隨權領州事重修立
祠天王祠鼓角樓白露屋今為郡治
子城周回七里三十步高二丈八尺厚二丈
甓之上有御敵樓白露屋偽吳順義中刺史
悰增築號金斗城 【 余幹詩云毗陵城如金斗方其義取此】 門四
西迎秋南金斗北北極外繚以池公
於內 國朝仍其舊制建炎中守俟復興繕胡 珵為記謂州治寓
晉陵武進
城附郡治
無錫
城在運河西梁溪東越絕云無錫城周回二里十九步高二丈七尺四郭周回十一里二十八步高一丈七尺門皆有屋南徐記云縣舊城基也六年令李晉卿重修今門關有四東熙春徑膠山南朝京徑平江西梁谿徑惠山北蓮容徑郡城
宜興
城在荊溪北後漢袁為令造長橋於溪南去縣二十步今之縣治蓋舊址孫權嘗為陽羡長赤烏六年築城周回一里九十步高一丈二尺厚稱之壕闊三丈五尺隋大業初路道德重修陽羡志云晉宋置郡為太守治所而縣治在君山後縣如故今門闉有二南二里曰南興北一里曰源慶
坊市
州〔晉陵武進附〕
孝仁東坊自大市魚行以東至通吳和政門
孝仁西坊自大市魚行以西至武進雙桂坊舊曰孝義以旌表孝子得名 國朝避 熙陵御名下一字改今名
定安坊在運河南舊為萬安鄉故老相傳 中興前嘗展拓郡城廢此鄉改為定安坊 【 張侍郎宧元名寀 大觀四年以上舍出身初授官告稱晉陵萬安東鄉時未展城此其證也但他無文字可考年月未詳】
翰林坊在光孝寺南以胡文恭家世掌絲綸故名
聖智坊在資聖寺東
富業坊在裏虹橋北
豐樂坊在水華橋北
椿桂坊在定安坊街北徐守申建以張太傅彥直四子聯第取竇燕山靈椿丹桂為名
佚老坊在德安門內徐守申建以孫中奉庭臣胡公遠相繼退閑優游里閈故名
興仁坊在新坊橋西
慈孝坊在新坊橋北
狀元坊在郡前街東史守彌悆建以蔣侍郎重珍魁天下故名
明倫坊在郡前街西史守彌悆建以通郡學故名
雙桂坊在武進縣東以丁都官宗臣校理寶臣聯第故名舊志云本名來賢乾德五年邑人宋維宋絳皆第進士令宋蟾嘗更此名
正素坊在武進縣東廟巷徐守申建以張公舉賜號正素處士故名
壯猷坊在武進縣南朝京門街北徐守申建以胡宗回屢帥邊故名 【 今椿桂張氏子孫有居此者景定閒改為椿桂新坊】
世賢坊在武進縣北趙守善防建以張參政守所居里故名
進賢坊在郡學橋南通金斗門 【 詳見學校】
興賢坊在貢院街南
惠明坊在郡前惠明橋側
金斗坊在金斗門街東
千秋坊在金斗門橋南街東
德壽坊在金斗門橋南街西
大市在羅城東南二里舊置務有市令市長典市後惟差市長貿易物貨以惠民旅務久廢市令今隸錄參廳
諸關城外皆有小市
橫林市在晉陵縣東南二十七里
奔牛市在武進縣西南二十七里
無錫
平正坊在縣橋前街西
愛民坊在縣橋前街東
迎溪坊在縣西向南抵迎溪橋
狀元坊在縣東大市橋以蔣侍郎所居得名
睦親坊在縣東南水(石達)橋新街
思禪坊在縣東南倉橋北禪寺巷
廣濟坊在縣東南倉橋巷
永興坊在縣東南市橋東
懷仁坊在縣東大市橋東南鎮巷
崇安坊在縣東以寺故名
新橋坊在縣南南市橋西
景雲坊在縣南樊家巷
禮遜坊在縣南唐家巷
三登坊在縣南倉前
遺愛坊在縣南郗家巷以郗令漸故名
縣市在縣東街
洛社市在縣北招義鄉風土記云晉王右軍莊後因鬼神喧呼成市
望亭市在縣南新安鄉風土記云隋文帝至德二年置
竹塘市在縣西北六十里招義鄉風土記云晉天福二年十月置
陸墟市在縣西北四十七里富安鄉風土記云市東七十步有陽山出石堪作臼始民未知開斲漢大夫陸端設肴醴以祭後取為器寰宇記云江東數州皆藉其用
甘露市在縣東六十里延祥鄉
江市在縣南十三里揚名鄉
陶市在縣南十二里揚名鄉
郭市在縣南十八里揚名鄉
宜興
崇禮坊在縣治前荊溪南之左
遵義坊在縣治前荊溪南之右
蛟川坊在縣治前荊溪北之左
招德坊在縣治前荊溪北之右
舊志載荊溪南曰欽善新安北曰輔賢荊陽今亦通稱
縣市一在縣南十步東入蛟川坊西入招德坊 在長橋南
湖洑市在縣南四十里
潼渚市在縣西三十里
張渚市在縣西南七十里
鄉都
晉陵
定安西鄉在縣東南五里
定安東鄉在縣東南十五里
永勝西鄉在縣南五十里
從政鄉在縣東南六十里
太平鄉在縣東南七十里
新塘鄉在縣東南七十里
迎春鄉在縣東南八十里
永勝東鄉在縣東南三十里
安上鄉在縣東南五十里
政成鄉在縣東三十五里
安豐南鄉在縣東北三十里
安豐北鄉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大寧鄉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永豐東鄉在縣東北二十里
循理鄉在縣北二十里
依仁東鄉西鄉並在縣東北五十里
永豐西鄉在縣東五里
德澤鄉在縣西北三里
孝仁鄉在縣東北二里
武進
懷德南鄉在縣東南二里
懷德北鄉在縣西北三里
安善東鄉在縣西北二十里
安善西鄉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千秋鄉在縣西北九十里
仁孝東鄉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仁孝西鄉在縣西北五十里
惠化鄉在縣東南三十里
大明鄉在縣西南七十里
棲鸞鄉在縣西南八十里
旌孝鄉在縣西南九十里
延政鄉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欽風鄉在縣西南六十里
尚宜鄉在縣西南九十五里
鳴鳳鄉在縣西南四十里
舊管三十六鄉後併為十六雙桂坊與焉
無錫
天授鄉在縣東北三里
開元鄉在縣西南二里
懷仁鄉在縣東北六十里
興道鄉在縣西北四十里
開化鄉在縣西南六十里
太伯鄉在縣東七十里
宅仁鄉在縣北六十四里 【 舊名光宅】
青城鄉在縣西北五十里
富安鄉在縣西五十里 【 舊名永安】
上福鄉在縣東五十里
延祥鄉在縣東七十里 【 舊名這祥】
垂慶鄉在縣東五十里 【 舊名垂拱】
膠山鄉在縣東五十里
萬安鄉在縣西二十五里
布政鄉在縣西四十里
新安鄉在縣南五十里
景雲鄉在縣東二十八里
神護鄉在縣西北五十里
興寧鄉在縣北四十六里
梅李鄉在縣東三十五里
招義鄉在縣西北四十里
揚名鄉在縣西南四十里
舊管三十六鄉併為二十五今復省其三曰苑開寶歸德
宜興
開寶鄉在縣東北二里
善計鄉在縣東北十五里
洞山鄉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萬金鄉在縣東北四十五里
滆湖鄉在縣西北七十里
成任鄉在縣西北二里
伍賢鄉在縣西北六十里
神安鄉在縣西北六十里
清津鄉在縣西北七十里
函亭鄉在縣西北七十五里
從善鄉在縣西北七十里
金泉鄉在縣西南五十里
永豐鄉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山亭鄉在縣西南二十里
清泉鄉在縣東南二里
君山鄉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舊管二十鄉後省其四 【 中鵝南入清泉北入開寶震山入洞山豐義入滆湖】
橋梁
州
惠明橋一名州橋在譙樓直南以河故名嘉定中史守彌悆重建易甓以石
狀元橋在郡學前崇寧中朱守彥建以霍侍郎端友魁多士故名
舜宜橋在迎秋門內紹興二年重建
縣橋舊名靈雉一名化洞晉陵縣舊治在此晉永嘉三年建
倉後橋在郡倉後今廢 【 以上跨內子城河】
金斗橋舊名甘棠在金斗門外
行春橋在行春門外
月斜橋舊名西斜在迎秋門外唐至德初建
臥龍橋在朝京門內嘉定間趙守善湘重建
甕子橋在青山門內
洗馬橋在行春門南外子城濠側祥符經云隋陳司徒洗馬於此故名 【 以上跨外子城濠】
天禧橋俗名驛橋在荊溪館西唐如意二年建國朝天禧中重建故名
新坊橋在天喜橋東梁大同元年建晉陵武進於此分境
元豐橋舊名飛鳳一名殷橋在新坊橋東唐如意元年建 國朝元豐初重建故名
太平橋舊名通波又名建元齊建元中建唐建元中修後以直太平寺故名 【 以上跨運河】
瑞登橋俗名顧塘在外子城南一里西與城濠合流
肅華橋俗名葛橋在瑞登橋東唐如意三年建
顯子橋在肅華橋東
薦橋在顯子橋東
水華橋在薦橋東偽吳興善二年建或云南唐後主時建
裏虹橋俗號八字在水華橋東與運河合流唐儀鳳二年建 【 以上跨後河】
虹蜺橋一名市廨在市西坊與後河合流唐至德初建
五熟橋在虹蜺橋北晉永和三年建祥符經云市熟橋
榮橋在五熟橋北亦名甘蔗唐開元中建
三板橋在榮橋北
斜橋在邗溝之匯南直果子巷北直和政門東近永福寺西入斜橋街
永福寺橋在斜橋東北小洞橋在永福寺橋東南直新巷
晉陵縣橋在縣治前
縣東橋在太平寺側
小石橋在通吳門內十餘步南通運河 【 以上跨邗溝北泒】
臧橋在新坊橋西北通運河唐永慶三年建祥符經云大夫臧蒿寓此故名
邗溝橋在德安門內街東唐至德初建
孤兒橋在邗溝橋東唐正觀初建祥符經云昔徐良卿之子四繼母殂哀殞於此故名
樂家橋在孤兒橋東直永慶寺巷
德勝橋在太平橋西堍北通運河 【 以上跨邗溝南泒】
晉陵
通吳橋在縣東南城門外通驛道
東欽橋在縣東北城門外
德安橋在縣南城門外
和政橋在縣西北城門外
青山橋在縣西北城門外
通江橋在青山門外通申利等港
雙橋在和政門外
中浦大彎橋在青山門外一里
查墅橋
黃汀橋並在青山門外
百丈橋在縣西北循理鄉
楊頭橋在縣東北依仁鄉
鄭陸橋在縣東北永豐東鄉
網頭橋在縣東北安豐北鄉
杭子橋在縣南德安門外四里
浮塘橋在縣南德安門外九里
三橋在縣西南廣化門五里晉陵武進分界
陳墅橋在縣東南通吳門外十五里
武進
虹橋舊名小橋在縣西南朝京門外大觀三年建易今名
廣化橋在縣南城門外
陳渡橋在縣南廣化門外四里跨西蠡河舊傳隋陳司徒建
游塘橋在縣西南十八里跨西蠡河直廣惠行廟
徐湖橋在縣南十餘里
無錫
縣橋在縣治前淳祐間平甃如地
大市橋在縣東二百步跨運河隋大業八年建嘉定中令鄭之悌易以石梁
倉橋在縣南一里
南市橋在縣南一里餘唐武德中建
將軍堰橋在縣南百步
茅子橋在縣南六十步
女貞觀橋在茅子橋南
虹橋在運河西縣倉側直縣學
迎溪橋在西門內
水(石達)橋在運河西
梁溪橋在縣西五十步跨梁溪通大湖隋大業中建
鳳光橋在運河東善智寺西唐武德七年建
斜橋在善智寺東唐咸亨二年建橫跨二梁之口故名 國朝崇寧間重建亦名崇寧橋
觀橋在運河東以洞虛觀故名俗傳縣中有九河如箭上河如弦此河頗湮塞謂一箭折其首云
染涇橋在中街以通涇水故名
度僧橋在南禪寺側
盛巷橋在北門內運河東
沈橋在北門內運河西與崇安寺相望嘉熙間令趙時海重建易名趙公橋旁有星星泉
蓮容橋在北門唐正觀三年建通江陰有閘以湖故名 【 已上在縣城】
錢橋在九龍山北通湖
狀元橋在湖埭嘉定間以蔣侍郎舊居故名
潘葑橋在縣北十八里跨運河唐麟德二年會稽都督唐仁泰建今廢
新安橋在縣南十八里臨運河以通溪故名
風波橋在望亭唐永淳三年建與平江府分境
宜興
長橋在縣南二十步晉周孝公斬蛟之地陸澄地抄云漢邑令袁(王巳)建 【 南唐徐鉉記橋亦云】 東西四十尺南北二百五十尺唐人詩云長橋今夜月陽羡古時州李華詩云雲雨生泉窟雷霆落劍鋒 國朝景德四年令李若谷改造天聖六年令賈丞相昌朝更築未遂越明年落成有坐憶蛟橋此日新之句元豐二年郡丞錢垂範行縣庖舟延燬四年令楮理重建榜曰忻濟蘇文忠過之大書十二字於石曰晉征西將軍周孝公斬蛟之橋因改曰荊溪淳熙十一年里寓趙知宗 倡率重造上立神佛祠四列市區二十有八云
周橋在長橋南跨周瀆治平中令樓閌建紹定間令趙與悊重建
通津橋在縣東跨城濠治平中建俗名新橋
宜民橋在尉司東寶慶間尉趙汝邁重修
歸美橋在縣東北運河之曲舊名龜尾寶慶間丞沈次殳倡率改造毀於嘉熙二年今復建焉
福德橋在縣西北跨運河俗名後橋嘉定間里人以石易木亦毀於嘉熙今復舊
通運橋在尉司教場西令趙與悊重建
杜橋在縣東嶽廟西以杜牧之水榭故名
倉橋在周橋南跨寺瀆紹興間令高老建令趙與悊重甃
寺橋在南門跨寺瀆
新溪橋在南門外六水岸高定間以石易木樑
就安橋在南門西南二里令趙與悊重建易今名
謝橋在南門外二里
流杯橋在南門外六里舊傳周孝公射虎處
侍郎橋在湖(汶去文改父)鎮罨盡溪舊傳陸希聲隱居於此蔣穎叔題其宅云二十四亭蕪沒盡溪邊猶有故時橋 【 樊川集有李侍郎昔居陽羡富有泉石名亦取此】
南興橋在縣南門外
源慶橋舊名象賢在北門外二里令趙與悊重建易今名
湛瀆橋在縣北十五里
計亭橋在縣北二十里跨運河亦毀於嘉熙今復舊
葛墟橋在縣三十里跨運河
歸逕橋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淳祐間邑人重建
餘靄橋在成任鄉通神安鄉徑昇潤嘉定末攝令洪築堤成梁十有四後以規利於渡者撤之
重修毗陵志卷第四
詔敕
藝祖皇帝混一區宇常以東南偏壘入職方
王言播告視同畿甸
列聖相承罔不以政教乂我受民
中興距 行都五百里而近德意所及尤先焉謹摭大事書於策
開寶諭吳越王取常州詔
敕錢俶朕統御萬邦撫臨兆庶推至誠而待物期率土以歸心布惠行仁是予本志興兵動眾非我願為惟彼江南言修臣禮久被撫綏之化頗傾依附之心貢封章則惟見恭勤修外貌則多從減降既云事大每欲包荒甘言嘗信其赤心內稔豈疑其奸計而又疊傾誠款願降冊封既禮分之未虧故我心之無間使人頻至詞旨愈專是以特降近臣俾其略來赴闕頒宣優厚恩禮殊隆何期終日包藏一旦彰露不惟多方託故懇避來朝而乃修葺城池選練軍旅教習戰陣抽點鄉兵為捍拒之計謀作攻守之準備朝廷養寇垂二十年心狠貌恭突然自敗向展為臣之禮適滋觀釁之方每云傾輸盡彰狡詐既行問罪須至興師今者禁衛出軍雲臺選將剋期攻取直抵昇州卿任重統戎心專盪寇況早者曾被章奏具述事宜今驗姦兇果符陳請聞茲討伐必罄忠廑今候丁德裕到彼住三五日可部領兵士起發且往攻取常州毗倚之懷寤寐無已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常州平獎諭吳越王詔
敕錢俶省所差鎮東軍支使王通今月二十八日走馬到闕奏今月十五日偽命知常州禹萬誠等歸附已安撫州城訖事具悉卿位高王霸天付將材門傳衛社之勳世著勤王之節一昨親提銳旅取彼堅城勢孤而既絕援兵力盡而遂輸降款遽歷寒暄之候終成收復之功永增史冊之光輝實副君親之任委其為嘉賞不捨寐興故茲獎諭想宜知悉
撫定常州敕榜
敕常州管內百姓人戶等汝等咸在偏方未霑皇化以熱耨寒耕之苦困急徵暴歛之風念爾生靈因興弔伐今者已收郡邑期盡殄氛霾當使蒸黎永遂蘇息所宜遠安家業各著農桑被予臨照之恩共樂混同之化凡爾民庶體我誠懷故茲榜示各令知悉 【 並大詔令】
淳化寬征詔
詔曰峽路諸州先是賈人舡輸到岸錢常潤等州市征取筭外境上又倍征者並除之 【 淳化二年實錄】
大觀學校推恩詔
學校興崇人才樂育法備令具勸德已行深慮有司失實尚有遺材傳不云乎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閱前日賓興之數較其試中多寡惟常州為眾苟依常格推恩非古人上賞之意其知州教授特與轉一官 【 大觀三年大詔令】
紹興賑卹流民詔
紹興元年三月二十八日 詔常州平江府近有淮南京東西等路避寇渡江流移失業之民可專委逐州知通措置賑卹仍依老疾貧乏不能自存人條法給散及慮艱得柴薪每人每日特更給錢二十文七歲以下減半以本州常平錢穀支撥深慮數目不足平江府降度牒二百道常州一百道變轉應副 【 會要】
紹興增置水軍指揮
紹興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奉 聖旨江南沿江為軍皆係緊要控扼重地已專委諸路帥臣漕臣打造車戰舡外合行招置水軍教習戰船以備緩急禦敵令臨安平江鎮江府秀常州江陰軍太平池江洪州興國鄂岳潭州各置水軍以五百人為額並以橫江為名其招軍例物并請受並依雄節指揮則例支破
紹興蠲放被水下戶積欠稅賦詔
紹興二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詔常州鎮江府實被水第四等以下人戶并湖州平江府紹興府下戶未經賑濟之前已自流移未曾除放之人下轉運司委官究見諸實并依紹興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指揮施行
【 紹興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三省言平江紹興府湖州諸縣除放免被水下戶遞年積欠擬令戶部開具有無侵損歲計 上曰不須如此止令具數便於內庫支降撥還朕平時無妄費內庫所積正欲備水旱爾本是民間錢卻為民間用何所惜於是下 詔平江府紹興府湖州諸縣災傷所有已前積欠稅賦並與除放令逐縣限五日開具合除數目申州覆實申轉運司本司保明申戶部候到令本部具數奏請於御前支降撥還其人戶私債并欠坊場酒錢並候三年外理還如官司尚敢追索騷擾令監司郡守覺察具名聞奏仍許越訴既而十一月一日詔內藏庫降錢三萬九千六百一十貫七百四十二文付戶部充紹興平江府湖州被水人戶合放 上供物帛 會要錢米數目價值】
乾道免身丁錢絹指揮
乾道元年二月癸卯
詔朕以雨不止有傷蠶麥可自二十五日避正殿減常膳其浙東西路災傷去處人戶合納身丁錢絹臨安府紹興府湖常州並與全免一年溫台明處州鎮江府並各減放一半將減下之數於內庫計支銀絹撥還戶部以充軍用
淳熙間兩縣水澇 御筆
聞常州宜興無錫二縣近遭大水今水勢何如合補種晚稻即日已插種多少不可車戽再種者頃畝若千疾速開具奏來 付張孝賁
淳祐蠲稅指揮
淳祐二年七月二十日 省劄常州晉陵武進兩縣管下拋荒田土無人耕種今來御史臺兩浙運司備到民詞乞行撿放合與審實施行劄付浙西提舉司委官檢踏據具到管催苗稅去年已放數目及新種荒白帳狀乞從 朝廷優卹減放施行奉
聖旨將淳祐二年兩縣合納應於夏稅不分上中下戶並各蠲放一半
技藝
於氏清言毗陵人工寫荷花獨步一郡宋寧宗朝以荷花障進奉喜動天顏特旨授承節郎浙西安撫司計議官家學相傳其孫務道圖寫尤精曾以荷花圖於歸附後附江東道宣慰錢同知經
進由是其名愈重
重修毗陵志卷第五
官寺〔一〕
君子朝以聽政夜以安身此官寺之所由設也毗陵自建炎後郡城無復舊觀俞侯俟倡而復之諸賢嗣而葺之規模於是粗備矣因革廢興今悉著其顛末併郵驛附於左
州治
州治在內子城唐末郡屬淮南楊氏權刺史唐彥隨經始於 景福元年建譙樓儀門正廳西廳廊廡堂宇甲仗軍資等庫餘六百楹至南唐郡歸我 朝因舊增葺 建炎中燬俞守俟興復後浸以備
譙樓在內子城南常州二大字徐鉉所篆占相者謂筆勢雄偉如金鍾覆群龍乃掄魁接踵之讖 熙寧 崇寧 嘉定已三應矣 乾道初葉守衡創兩挾樓 嘉定間史守彌悆製更鼓十有四銘曰晨昏汝司政汝儆相與保之期於有永
儀門在譙樓後列戟十有二左右有便門門之外東西各屋十餘楹
手詔亭在譙樓前左
班春亭在譙樓前右
放生亭舊在行春橋之西北後徙郡圃凈遠亭後又徙荊溪館之西 淳祐間王守圭徙行春橋之東南
正廳亦謂設廳 【 相傳謂舊為燕犒將吏之所謂之旬設故公廚亦日設廚】 屋五楹中揭
真宗文臣十條前列戒石銘東西兩廡各十餘楹客位在西廡入轅門而南為吏舍
便廳在正廳西亦曰西廳其左有挾屋為上客位
僉廳在設廳東舊名都廳僉宣和間以懷安軍奏令尚書省公相廳稱都廳乞將本軍都廳以僉廳為名 詔從之令諸路倣此其南為當直司頹廢弗治 咸淳三年史守能之重葺
節制司僉廳附僉廳
平易堂在正廳後 嘉泰間李守建
桂堂史守能之所名以堂之南古桂森列也
月臺在桂堂後
問春亭在內子城東北隅 嘉定間史守彌悆嘗種梅數十本中著一亭後四十餘年能之以從子繼守扁以問春取盧襄雖我故園無分看問渠春色幾時來之句
宿鳳亭在外子城東北隅以古柏蒼翠史守能之建取老杜香葉終經宿鸞鳳之句
立齋在平易堂西 咸淳二年家守鉉翁建取易恒卦立不易方之義
匪懈堂在立齋前西偏舊與平易堂相直史守能之移建於此堂扁乃 淳熙閒
光宗在東宮時書以賜吳守瑊者
靜鎮在便廳後家守鉉翁建
小東山在便廳後東偏以唐刺史韋夏卿東山在羅城東南隅且舊觀廢革故名之以存古 【 未詳所始】
時雨堂在便廳後西偏
浙西道院在便廳西北 嘉熙間陳守采所名
凝露堂在道院後 紹興間鄭守作肅建以唐獨孤及守是邦嘗有甘露之瑞故名 【 獨孤有表見詞翰門】
梅露堂在凝露堂後 紹興末莫守伯虛以郡宅梅著異花且有甘露之瑞故名孫鴻慶為記 【 見文集】
多稼亭在子城西北隅 建炎中燬 乾道間晁守子健重建胡蒼梧題扁張南軒為記 【 見詞翰門】
愛梅亭在郡圃 淳祐間李守迪建
極高明在外子城上 乾道初葉守衡建名凈遠楊誠齋有犯雪來登之句 【 見詞翰門】 嘉定間史守彌悆更名高爽 淳祐八年李守迪又更曰景鄒以嘗為廣陵校官實踵道鄉故武尤切仰止暇日登城北望或指示道鄉松楸故名 咸淳二年家守鉉翁又更曰極高明
近民堂在平易堂西 【 已下亭堂凡十今廢】
虛白堂舊在便廳西 紹聖間廖守正一建
靜治堂舊名惠愛 紹興間陳守正同建
臥治堂楊誠齋有詩 【 見詞翰門】
如農齋舊在便廳後 乾道閒錢守建所建取政如農功之意
思賢堂在道院西 嘉泰間趙守善防建
燕喜堂在郡圃 淳熙間張守孝賁建
懷古堂在郡圃 淳熙間陳守庸建下臨大池雖旱不涸舊傳郭璞所鑿故名
聞薌亭在郡圃 淳熙閒張守孝賁建
三山閣在郡圃楊誠齋有望三山詩 【 見詞翰門】
通判東廳
在州治東
風月堂在廳後 雙檜堂在風月堂東
省軒在風月堂東 【 今廢】 宿鸞堂在雙檜堂北
通判西廳
舊在州治西 【 後廢其地併入判官廳今即天禧橋東館為治】
鈐轄廳
舊在司戶廳東 【 今廢】
教授廳
在州學東 增差教授廳在薦巷
節幹廳
無定所
判官廳
在州治西
推官廳
在判官廳西
錄參廳
在州治譙樓內西偏治州院
司理廳
在譙樓外西偏治司理院
司戶廳
在州治東
司法廳
在州治東 【 今廢】
監倉廳
在司戶廳西
廂官監酒稅廳
無定所
晉陵縣治
縣治舊在內子城西南化洞橋淮南楊氏展築羅城徙外子城東邗溝上
敬簡堂在廳後
盡心堂在廳後西偏
宣嘉堂在廳事東大觀間令李景得古甓有篆文曰位至公卿功冠天下令名宣揚萬姓嘉昌字畫奇古時堂初建取二字以名
不濁堂在宣嘉亭南面水池
縣丞廳
廳在縣治西偏
主簿廳
廳在縣治西十餘步
縣尉廳
廳在縣東南通吳門外三里
武進縣治
縣治在金斗門外街西
瞻袞堂在廳事西章子厚嘗宰是邑故名
縣丞廳
廳在縣治東偏有松槐堂
主簿廳
廳在縣治東
縣尉廳
廳在縣南廣化門外
無錫縣
縣治在大市橋西
鼓樓在縣橋北
宣詔亭在鼓樓東
頒春亭在鼓樓西
正廳在鼓樓後東西兩廡各十餘楹
晝簾在廳後
平清堂在晝簾東
不欺堂在平清堂東
清心堂在晝簾西
九峰亭在縣圃西
縣丞廳
廳在縣治東
主簿廳
廳在縣治西
縣尉廳
廳在丞廳東
監務廳
廳在縣治東
宜興縣治
縣治在荊溪北
鼓樓在縣治前城門上
宣詔亭在城門內左
頒春亭在城門內右
廳事在鼓樓後
清心堂在廳西
無倦軒在清心堂後
明生堂在廳東
勤清堂在廳後
巢鳳亭在縣圃
見山亭在縣治後城門上
瑞蓮亭在縣治北有橋跨城濠
巖月亭
巉碧亭並在縣圃
縣丞廳
廳在縣治東有直節堂
主簿廳
廳在丞廳東有高士堂
縣尉廳
廳在縣治北城外有巢僊堂東軒竹齋
監務廳
廳在縣治東南稅務
館舍
州
荊溪館舊名毗陵驛在天禧橋東枕漕渠以通荊谿故名南唐徐鉉嘗有驛橋風月之句 【 見詞翰門】 紹興末高宗皇帝親征逆亮
車駕幸金陵及還 行都皆嘗
次荊溪館 【 事見會要】
西行衙在天禧橋東荊溪館西
使星亭在西行衙東
弭節亭在使星亭東
荊溪堂舊志云在法濟寺前毗陵驛之東 【 按舊志記法濟寺前今寺改為縣學學前隙地即其故基也】 建炎三年及 紹興七年高宗皇帝
車駕往來金陵嘗一再
次荊溪堂 【 事見會要】
見山亭舊志云在崇勝寺前與河之南獨狐公所遊東山相望故名
白雲亭在天禧橋西
皇華亭對薦福寺街南
光華亭在通吳門內街北
艤舟亭對光華亭
如歸亭舊名觀風在朝京門內
晉陵
寅賓亭舊名盍簪在通吳門外二里尉廳之右其廢久矣咸淳三年史守能之重建稍近城闉易今名
武進
朝京館在朝京門外一里舊傳高麗亭以高麗入貢嘗館於此初曰如歸 【 紹興間徐守天民重建改今名】
無錫
太平驛在縣東百步
南門驛在縣南二里
北門驛在縣北一里並東臨運河
五里亭在縣北五里西臨運河梁紘塘通梁溪直抵惠山又有五里橋
宜興
陽羡館舊名迎華驛在遵義坊北臨荊溪唐張祐有荊溪館呈崔明府詩云長橋今夜月遠櫓下搖聲治平中令樓閌重建紹定初令趙與悊撤而新之取唐人艤舟陽羡館之句改今名
泳飛亭舊名弄舟在迎華驛前今為放生之所故名
重修毗陵志卷第六
官寺〔二〕
國家取民有制曰常賦曰征搉帑廩出納所以供公上給郡計也毗陵賦入今不逮昔而調度無異盛時為之用之盍知所處矣
倉庫
州
糴納倉在州橋南街東紹興四年俞守俟始創三廩多寄納於寺觀八年王守縉復增八廩又於倉後濬河以便漕餫歲久堙廢今為廩十有一廳屋三楹為受給之所
常平倉附糴納倉廩有三
軍資庫總十七楹在譙門內東偏紹興詔錄參專監通判提舉簿書並同僉署
大軍庫在軍資庫東
常平庫在軍資庫西
江防庫在軍資庫東
糴本庫在軍資庫西
牙兌庫在軍資庫西
都倉錢庫在軍資庫西
折帛庫在軍資庫北
夏稅庫在軍資庫東
贓物庫附軍資庫
經總庫在通判廳東廡宣和二年置經制司建炎五年置總制司舊以守貳通掌而隸提刑司後因版曹有請專屬通判主管焉
惠民藥局在金斗門裏 寶祐間奉 旨創建
甲仗庫在設廳東廡至道中詔諸路教閱軍士官給弓矢知通提舉都監同主管其正監官遞宿焉
架閣庫在小廳西廡倉庫令州以職官縣以丞簿尉掌焉諸案牘三年一檢簡申監司委官覆閱除之其應留者移別庫 【 今廢】
雜物庫在小廳西廡
公使庫 國初命諸州置公使庫過客必館寓下逮吏卒亦給口券此古者使食諸侯之義也
酒庫總四十餘楹在小廳西
錢庫在小廳西廡
銀器庫在公使庫西
帳設庫在小廳西
醋庫在薦巷開寶中詔聽官酤熙寧間令抱課息餘助公使庫 【 薦巷舊基尚存今徙孟巷】
設廚在浙西道院西
晉陵
省庫在縣治
武進
省庫在縣治
無錫
省倉在縣南
常平倉在省倉西
省庫在縣治
宜興
苗倉在縣城門西
麥倉在縣城門東
常平倉在通真觀前
省庫在縣治
場務
州
合同場在天禧橋西政和二年詔行茶引法廢諸州搉賣始焉
造舡場在迎秋門外今廢
茭草場在青山門外今廢
都酒務在金斗城外街東
比較務舊在新坊橋北政和間置
贍軍務舊在光孝寺後紹興間置乾道皆併入都酒務 【 故俗稱三酒務】
都稅務在元豐橋東
樓店務 國初始置於京師又為店宅務後行之諸郡務久廢所收省地錢以戶曹掌之
平準務舊在都稅務西今廢
務舊在通吳門外今廢
慶豐園在州橋南
如春樓在大市舊名和旨後改最高又易今名花月樓在都稅務西
晉陵
橫林務在縣東二十五里
村坊四十有四 【 以下四縣村坊其見開者皆淳祐初年數後多停閉】
見開
橫山 網頭 史墅 大劉 于塘前
魏橋 洛陽 吳村 周橋 西角東
運村 徐沈 董墅 王墅 新安
符墅 塘門 金斗 梅村 卞墅
王莊 羌墟 殷薛 新村 西流溝
夏墅 許墅 石墅 後塘 車塘
停閉
前黃 虞橋 練垛 南城 鄭陸
黃墅 西角西 闞店 胡橋 于塘後
犒賞庫
陳莊 薛堰 板橋 萬春
武進
奔牛務在縣西
萬歲務在縣北
青城務在縣北
村坊四十有四
見開
後餘 皇里 黃土岸 盛莊 余宅
破墩 平原 安橋 卜弋 董莊
莆村 牙村 夏莊 赤岸 前魚
湯村 塘陽 鄒墟 盛莊東 孫莊
沙子 西李莊 高梅 東李莊 占石
者塘 韓莊 祿城 謝莊 趙莊
停閉
由村 楊莊 陳鴈墅 莊 張莊
犒賞庫
大吳 邢村 路莊 遂村 三咼
胡莊 董薛 符莊 查墟
無錫
酒稅務在縣南大市橋
望亭務在縣東南
村坊四十有四
見開
賈橋 富村 胡埭 前市 吳戴
蠡頭 宋店 王巷 馮堰 徐塘
梓堰 明德 麻糖 大平北 甘露北
青祈 沙頭 李村 馬橋 鄭店
五牧 西張塘 曹坊 羅店 太平西
停閉
閭江 板橋 利國 甘露南 陸墟南
陸墟北 北張塘 余洪 葛埭
板村 長缸
犒賞庫 【 內潘葑洛社隸激賞所】
潘葑 鹿大城 洛社 祝塘 錢橋
佐村 呂村 趙墓灣
宜興
酒稅務在縣東南通津橋東
湖洑務在縣南四十里
張渚務在縣西南七十里
村坊六十有五
見開
定誇 道村 祝陵 西陽渚 六平西
離群 上王 鍾離 耒村 又豐義
裴莊 路莊 韋莊 姚村 餘靄
苦竹 謝莊 安樂 南馮墅 市橋
杜橋 宛莊 溪口 後許 胥村
凰川 正豐義 正袁村 官村 葛墟
符莊 莊村 梅村南 梅村北 五牧
回圖 黃土南 黃土北 虞山水東 五牧
北馮墅 大浦 廟瀆 大墟 陽山
赤石 上百瀆 塘頭 柯莊 杜莊
永定 王莊 格南 富村 五城上
五城南 又袁村
停閉
潘橋
犒賞庫
周村 潼渚 六平東 虞山水西遺蹤
重修毗陵志卷第七
秩官一
太伯開國於吳毗陵實在封域之內秦人易封建而郡縣始置守令漢兼用之由魏以後封爵漸為虛名罕復就國今取其姓字見於史冊者書之若使名之置(汀去丁改公)革不一且兼統諸郡難獨載於本郡之志惟所領顯然見郡名者則著焉
歷代封統 【 總四縣】
商
太伯太王長子立於吳
仲雍繼立
周
周章仲雍曾孫武王因封於吳
斌周章少子封於安陽
吳
季子札壽夢第四子封於延陵
楚
黃歇為考烈王相請封江東王許之城故吳墟自為郡邑
西漢
靈常高帝十二年封陽羡侯邑二千戶 【 詳見敘縣】
靈賀常子襲封陽羡侯
靈勝賀子襲封陽羡侯
東漢
蔣澄建武間封函亭鄉侯
蔣通澄子封陽羡西亭侯
蔣休澄子丹陽太守襲封函亭鄉侯
孫策封吳侯
魏
孫權封吳王
吳
朱治始仕漢建安中為九真太守扶義將軍以婁由拳無錫毗陵為奉邑黃武元年封毗陵侯
孫紹封吳侯 【 策子】
陸景字士仕以尚主拜騎都尉封毗陵侯
孫紹為相封陽羡侯
晉
悼王軌字正則武帝子拜騎都尉追封毗陵
始平王子儀武帝孫太康十年初封毗陵
顧祕與周共討石冰以吳興大守都督楊州九郡軍事
周處長子永興間三舉義兵別立義興郡以表其功
札處幼子以討錢璯賜爵漳浦亭侯
錢廣與周(王巳)平陳敏追贈永世縣侯
元帝諱睿永嘉元年為安東將軍鎮建鄴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
哀王元帝第三子嗣東海世子毗後詔以毗陵增本封邑萬戶避世子諱改毗為晉
周筵處族子以討王敦加冠軍將軍都督會稽吳興義興晉陵軍事
顧眾字長始吳郡人以前義興太守與弟颺舉義兵討蘇峻始為本國督護尋為五郡大督護統諸義軍討賊張健等又假揚威將軍督護吳晉陵軍事
颺為護軍參軍監晉陵軍事
虞潭餘姚人為吳興太守以討蘇峻加輔國將軍督三吳晉陵宣城義興五郡軍事
王允之舒之子以討蘇峻行揚烈將軍督護吳郡義興晉陵三郡軍事
郗鑒高平人為侍中以討賊劉徵加都督揚州之晉陵吳郡諸軍事
何充廬江人建元初以驃騎將軍出鎮京口都督徐州揚州之晉陵軍事
褚裒字季野辭侍中衛將軍授都督徐兗青揚州之晉陵吳國諸軍事徐兗二州刺史假節鎮京口
郗曇鑒之孫以北中郎將都督徐兗青幽揚州之晉陵諸軍事領徐州刺史
范汪以安北將軍都督徐兗青冀揚州之晉陵諸軍事
郗愔字方回以輔國將軍都督徐兗青幽揚州之晉陵諸軍事領徐兗州刺史
謝玄字幼度少為叔父安所器重符堅入寇詔為前鋒都督徐兗青幽州之燕國揚州之晉陵諸軍事
謝安字安石以總統功拜太保上疏北征進大都督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并梁益雍涼十五州軍事加黃(金戊)
譙王恬字元瑜宣帝從曾孫忠正有幹局勳望在宗室右孝武帝命為都督兗青冀幽并徐州之南北部揚州之晉陵諸軍事
王恭字孝伯蘊之子以前將軍鎮京口為都督兗青冀幽并徐州晉陵諸軍事
張玄之以才學顯孝武帝時封晉陵侯自吏部尚書為吳興太守時謝玄為會稽內史同年之郡人稱南北二玄
劉道?都督兗青二州晉陵京口淮南諸郡軍事
宋
彭城王義康以南徐州刺史都督南徐兗揚州之晉陵諸軍事
江夏王義恭監南徐兗揚州之晉陵諸軍事尋進都督
孝王子雲孝武帝子封晉陵
齊高帝諱道成姓蕭氏歷位相國以南徐州之蘭陵晉陵義興等十郡封齊公
齊
許勇慧太子家令封晉陵縣侯
梁武帝諱衍姓蕭氏始仕齊中興二年加揚州牧以南徐州之義興等十郡封梁公尋爵為王又以十郡益所封國晉陵在焉
梁
陳高祖武帝父文讚梁太平元年追封義興郡公
陳武帝諱霸先始仕梁承聖二年鎮京口授大都督中外諸軍事東討至義興太平元年封義興郡公賜印策二年進相國以南徐州之義興等十郡封陳公尋爵為王又以十郡益所封國晉陵在焉
陳
張種字士苗歷侍中中書令太建初累賜無錫嘉興縣秩
蕭琢後梁明帝子封晉陵郡王
唐
膠東郡王道彥世祖孫武德初封義興郡公進封王
高儉字士廉武德五年封義興郡公
越王泰貞觀二年正月除使持節大都督揚州常潤十六州諸軍事 【 以後置巡察觀察節度等使並見郡縣表】
蔣儼封義興縣子
義興郡公皓高祖孫江王元祥子
節愍太子重俊中宗子聖歷三年初封義興郡王
晉陵 王倜元宗孫徐王珵第三子
蕭昕梁鄱陽王恢七世孫大歷中封晉陵侯後進郡公
郇王總順宗子正元四年授少府監初封晉陵
蔣乂封義興縣公
晉陵郡王瀛憲宗孫
五代
徐溫偽吳時為兩浙路招討使鎮潤州以昇潤宣常池黃六州為齊國
李景邁南唐昇從子昇元初封晉陵郡公
國朝
丁德裕以東南路行營都監內客省使為常潤等州經略巡檢使
崔彥進從征太原為先鋒遷常州防禦使
馬仁瑀從平澤潞領常州防禦使
歷代郡守 【 太守秦置兩漢三國因之晉亦然惟諸王所封則曰內史隋亦曰太守唐初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天寶嘗復改為郡及太守至德復舊迄唐末五季不改】
晉
張闓字欽緒丹陽人元帝時為晉陵內史有威惠所部四縣旱立曲阿新豐塘溉田八百餘頃 【 今縣有新塘鄉】 葛洪嘗著頌後蘇峻之役與陶回共督丹陽義軍闓至晉陵命內史劉耽運粟給餉以功加散騎常侍
羊曼字祖延太傅祜九世孫元帝時歷尚書吏部郎為晉陵太守
顧和字君孝吳郡人王導稱之曰珪璋特達機警有鋒不徒東南之美實為海內之俊遂知名太寧中領晉陵太守以政著稱
郗邁鑒兄子為晉陵內史謙愛養士為流亡所歸擢兗州刺史
王蘊字叔仁簡文帝時補吳興太守甚有德政徙晉陵復有惠化百姓頌之太元二年為徐州刺史督江南晉陵諸軍
江灌字道群陳留人與兄逌齊名初為州治中歷晉陵太守
殷仲堪陳郡人父師驃騎諮議參軍晉陵太守嘗表太伯墓仲堪初任著作郎繼領郡禁產子不舉久喪不葬所有條教甚有義理
吳隱之字處默鄄城人儒雅廉介事親至孝由尚書郎累遷晉陵太守在郡清儉妻自負薪入為中書侍郎
劉牢之字道堅彭城人沈毅多計畫破符堅累加輔國將軍領晉陵太守後代王恭都督兗青冀幽并徐揚州之晉陵軍事子敬宣
敬宣繼拜晉陵太守與諸葛長民破桓欽於芍陂遷建威將軍
滕恬之孝武時為晉陵太守符堅子丕請降謝元命渡河守黎陽
王茂之字興元晉驃騎將軍廙之孫少有(羑去久改火)譽仕至晉陵太守
諸葛長民琅邪陽都人有文武材幹義熙初持節青揚二州軍事領晉陵太守鎮丹徒
劉耽沛國相人簡文帝時為晉陵太守亦知名
宋
袁顗字景章陽夏人初為豫州主簿累遷晉陵太守
王蘊字彥深始為廣德令歷晉陵義興太守
齊
王亮字奉叔以名家擢晉陵太守在職公清有(羑去久改火)政
梁
蕭昱字子真武帝從子歷中書黃門侍郎普通閒為晉陵太守下車勵名跡明憲法除苛戢姦不旬日郡境肅然卒于官百姓感泣為立廟建碑復請于朝詔贈襄州刺史謚恭子蕭懿字光達高帝長兄始仕齊歷晉陵太守以善政稱後封長沙郡王
蕭曄字通明文帝孫美姿容善談辯歷給事黃門侍郎出為晉陵太守乘折角車被儒服名盛海內為宗室推重
蕭直武帝孫封永新侯位晉陵太守
杜僧明字洪照廣陵人少有膽氣以討侯景功進爵為侯仍領晉陵太守
謝舉字言揚陽夏人與兄覽齊名江淹一見嘆曰所謂御二龍於長塗武帝時遷吏部尚書為晉陵郡與義興僧遞講經論後為右僕射
孫廉字思約東筦人天監初為晉陵太守居官平直以善政稱時從父謙為五郡太守亦有惠化武帝曰東筦二孫廉謙而已
劉儒字孝稚彭城人少聰敏叔父瑱為義興郡攜之官每謂客曰吾家明珠也大同中守吏部尚書為晉陵太守在郡和理為吏民所稱入為侍中
范岫字懋賓考城人博涉書傳尤悉魏以來故事沈約稱之曰范公好事該博胡廣無以加居官廉介在晉陵時惟作牙管筆一雙猶以為費
陳
王勱字公濟琅邪人始事梁為給事黃門侍郎歷晉陵太守時當兵飢後為政清簡吏民便之太建元年累遷尚書右僕射時東境大水命再領郡威惠尤著郡人請立碑頌詔許之
蔡凝字子居考城人博涉有文太建元年歷中書侍郎遷晉陵太守將之郡更敕左右修中書廨宇謂賓友曰庶來者無勞
陰鏗字子堅武威人博通史傳尤工五言天嘉中為始興王錄事參軍累遷晉陵太守
殷不害字長卿長平人家世儉約事老母養小弟以篤行稱除司農卿出為晉陵太守召拜光祿大夫
孔奐字休文會稽人為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除晉陵太守晉陵自宋齊以來為大郡雖經寇擾猶為全實前後二千石多侵暴奐清白自守妻子並不之官單船造郡所得秩俸分贍鰥寡號曰神君入為御史中丞
王猛字世雄本名勇晉尚書僕射五世孫太建中為晉陵太守威惠兼舉姦盜屏息人以比趙廣漢
唐
李玄道隴西人正觀中累遷給事中擢為常州刺史風績清簡下詔褒美久之加銀青光祿大夫歸第
薛謙光 【 以與皇太子名同改名登】 義興人通貫文史天授初累遷左補闕時選舉濫甚登上疏謂古之取士當考素行之原詢鄉曲之譽長安間選臺閣賢望分典大州得韋嗣立楊再思等十九人謙光在選中領鄉郡後居官可紀焉
齊澣字洗心定州人少闓敏李嶠稱有王佐才開元中遷給舍論駁詔誥皆援古誼時號解事舍人歷常州刺史政尚清簡
盧奐懷慎子天寶初為晉陵太守以清白聞 【 見詳符經本傳不載】
李栖筠字真一趙郡人幼莊重有遠度為文勁迅族子華稱有王佐才肅宗時拜工部侍郎魁然有宰相望元載忌之出為常州刺史歲旱編甿流徙乃浚五渠通江流溉田歲大稔興起學校堂上書孝友傳示諸生
獨孤及字至之雒陽人性孝友為文長於議論代宗時遷左拾遺歷舒濠二州賜金紫徙常州治尚平易民皆安之甘露降其庭手植三檜至今猶存世比之甘棠韓舍人嘗有詩云前朝山水國舊日風流地右軍年尚少三領東方騎有文集刊于郡齋
蕭復字履初瑀之後以清操著忤時宰出為常州刺史大歷中有司差天下刺史治最與潤州蕭定濠州張鎰俱第一陸贄奏議云復刺常州閱其治行雖云戚屬修勵清貞建中間同平章事
韋夏卿字雲客萬年人大歷間累遷給事中出為常州刺史為政簡易不事條教嘗為獨孤東山記
李巽字令叔贊皇人累遷左司郎中出為常州刺史長於吏事吏有過秋毫無所縱股慄脅息常如與巽對
盧元輔字子望懷慎曾孫德宗朝拜左拾遺端靜介能紹祖風歷常州刺史以課最召累遷兵部侍郎
穆贊字相明河內人為常州刺史有政聲 【 見舊經本傳不載】
辛秘隴西人禮學殫洽憲宗初拜湖州刺史時李錡反先取支郡以秘儒者易之秘與逆戰斬賊將進焚營堡錡平賜金紫遷常州刺史
孟簡字幾道平昌人元和中拜諫議大夫以論事出為常州刺史浚導孟瀆溉田千頃以勞賜金紫召拜給事中又浚無錫泰瀆 【 詳見山水】
李從誨襄邑恭王神符五世孫寶歷初擢策歷侍御史知雜事出為常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李琢表其政賜金紫
賈餗字子(羑去久改火)河南人(羑去久改火)文辭開敏有斷累遷考功郎知制誥拜常州刺史舊制兩省官出使得朱衣吏前導因用之白居易有戲和醉中二絕云聞道毗陵詩酒興近來積漸學蘇州
楊虞卿字師皋弘農人累遷給事中出為常州刺史白居易送別詩云無嗟別青瑣且喜擁朱輪劉禹錫詩云曾主魚書輕刺史今朝自請左符來
盧鈞字子和范陽人歷監察御史爭宋申錫獄遂知名進吏部郎中出為常州刺史有政績遷給事中後為左僕射
馬植字存之嘗為安南都護精於吏事政不煩擾夷獠安之召還出為常州刺史
楊假字仁之馮翊人繇浙江判官擢監察御史歷常州刺史
李子智
竇德明襲封鉅鹿郡公並為晉陵郡太守
李延道姑臧人秦府學士
長孫濬無忌子長安伯
靈幼孫范陽人
韋昭理見素從弟
韋晉承慶子
房挺融從子
褚琇遂良從孫給事中
崔巽元暐孫
盧瑗翰從子
李翦襄邑恭王神符五世孫
崔珙弟
楊恂字莊已虞卿孫
孫會河朔人晉安縣男
孫徽河朔人並為常州刺史 【 並見世系表】
李孝逸咸亨二年為常州刺史三月移越州都督
姚元之景龍元年自越州都督授常州刺史
杜庭誡天寶七載為晉陵郡太守
裴肅正元十四年以御史中丞為常州刺史九月移浙東觀察使
賈全正元十八年為常州刺史正月移浙東
李遜元和五年以前常州刺史授浙東觀察使
薛戎元和十二年為常州刺史正月移浙東 【 並會稽志】
朱實中和四年
張崇天祐三年並常州刺史
五代
李遇偽吳時為常州刺史安仁義反焚東塘遇出戰大罵之仁義止軍曰李遇敢辱我乎遇設伏退賊追至夾岡而回
睦昭符金陵人南唐保大中為常州刺史州當吳越之衝屢交兵城邑荒?政務寬簡招納逋亡未幾富實
趙仁澤保大中為常州團練使吳越兵犯境力戰被執歸錢塘見王不拜責以背盟王怒抉其口至耳竟不屈相臣元德昭命傅良藥尋愈
姚鳳保大中為常州團練使
張訓偽吳時
張伯悰吳順義中
徐景邁吳天祚二年
禹萬誠南唐時 【 並常州刺史】
歷代縣令
東漢
袁(王巳)會稽人為陽羡長始造長橋以利涉邑人至今賴之為立廟歲時祠祀不絕
孫權年十五兄策定諸郡以為陽羡長
晉
賀循山陰人舉秀才除陽羡令以寬惠為本
宋
劉道產為無錫令有能名
劉秀之為無錫陽羡烏程令著能聲
齊
高爽博學多才劉蒨為晉陵令爽經塗詣蒨蒨了不相接爽甚之俄而爽代蒨為令蒨迎贈甚厚爽受餽答書人問故答曰彼自餉晉陵令耳何關爽事其機悟類此
蕭坦之南蘭陵人父欣至武進令坦之為世祖所知除蘭陵令
梁
伏挺曼容孫齊末舉秀才策為第一累為晉陵武康令
張盾字士宣以謹重稱為無錫令後為湘東王記室死之日家無餘財惟文書十卷酒米數甕而已
劉潛字孝威與諸兄弟相勉以學並工屬文為陽羡令甚有稱績
南唐
徐延休會稽人天祐中攝義興令勤卹民事初郡守督事多遣小吏巡縣為民患延休箠而遣之刺史王彥章服其剛正貽書謝過二子鍇鉉皆知名
楊廷式清原人為義興令以清苦為政民甚安之
重修毗陵志卷第八
秩官
國朝郡中
唐制守臣結銜曰某州刺史五閏亦仍故號藝祖革藩鎮之弊凡諸郡入版圖率命朝臣出守曰權知州事 【 三朝史職官志云端拱後去權字】 毗陵先屬南唐 開寶七年遣內客省使丁公德裕監吳越軍來討明年刺史禹萬誠以城歸我因命丁公權知焉郡有舊題名燬於建炎兵火 乾道間晁守子健得舊錄刻諸石乃謂始於 建隆闕丁公不書自此迄 元符末官職歲月十八九誤且有遺逸氏名亦間舛今別搜討凡國史實錄諸書及碑刻所載官職歲月灼然可信者乃書於氏名之下否則闕傳信也至陳守綬以下則有洪公遵所作廳記強守行父而後又各官自書咸得其實焉
【 晁記書張守方回淳化三年到任繫資善堂講書張乃天禧元年到且資善大中祥符九年方建又書楊守促至道元年到任帶顯謨閣學士促當作侃顯謨藏 神宗御集元符元年方建又書邵守必寶元元年到任帶徽猷閣學士邵乃皇祐四年在任徽猷藏 哲宗御集大觀二年方建又書陳守襄至和二年到任帶樞密直學士陳乃嘉祐六年到帶秘閣校理碑誤率類此不容遍舉此編止因其氏名餘不取】
丁德裕 【 開寶八年五月內客省使常州行營兵馬都監權知州事見實錄及正史本傳晁記闕】
固惟舉 【 晁記始此但李公沆等進 太祖實錄表凡命知州悉存姓名不書此】
杜載 【 開寶九年九月右贊善大夫見實錄】
鄭仲
石皓之 【 舊圖經止書石公雄太平興國四年更建夫子廟於州治之西】
柳開 【 太平興國右贊善大夫後遷殿中丞改知潤州見政史本傳】
臧曄
山靖
石熙政 【 晁記書石公熙政開寶三年到按登科記太平興國六年公方登第兼郡未入版圖】
趙籍
郟元規
樂穎
趙化基
張獻可
石該 【 晁記書石該郭仲恭竇謐崔育皆帶太子太保按 三朝史王溥傳 國初進司空乾德二年罷為太子太保故事一品班臺省後太祖曰溥舊相當寵異之即令分臺省班於東西又 兩朝史職官志敘遷之制太子太保在左右僕射上秩穹如此豈列郡守臣所帶兼考史錄諸書四人未嘗為顯官記誤兼仲恭乃允恭自帶右階辨見後】
周幹臣 【 宜興縣天申宮止有景德四年尚書都官員外郎知軍州周絳題詩石刻】
張子發
呂希之
陳漸
郭仲恭 【 當作允恭宜興縣天申官投金龍玉簡石刻有天禧元年四月崇儀副使銀青】
張方回 【 宜興縣天申官有天禧元年十二月知郡事張方回題詩石刻】
馮敢
楊促 【 當作侃】
竇謐
崔育
王仲庸
劉賡 【 當作賽本州天慶觀重修三清殿石刻有天聖六年二月尚書都官員外郎知軍州劉賽繫銜】
張太
夏侯度
李餘慶 【 天聖七年國子博士後卒於郡葬橫山見墓所章望之所撰遺愛錄石刻】
胡士舉
李昭述 【 無錫慧山寺重刊陸羽寺記有天聖八年 六月尚書屯田員外郎知軍州李昭述繫銜】
陳
郭維
王寔 【 當作湜本州天慶觀道經傳授圖刻石有景祐四年七月尚書祠部郎中集賢校理知軍州王湜繫銜】
王盤
胡端甫
孫仲謀
張和之
丘崇道
郭大同
邵必 【 宜興縣天申官有張公洞三大字石刻云太守丹陽不疑所書皇祐壬辰不疑公字壬辰繫四年】
彭思永 【 廬陵人皇祐元年以都官員外郎知常州先時郡多火災公至其患遂息後尋召為侍御史見明道所撰行狀】
胡楷
呂憲
沈之柔
范時道 【 當作師道嘉祐元年九月以侍御史出守二年四月除廣南東路轉運使見通鑑長編】
王安石 【 嘉祐二年太常博士三年二月徐江南路提點刑獄見文集年譜及通鑑長編】
沈康 【 嘉祐三年二月尚書度支員外郎集賢校理新江南東路提點刑獄改知軍州四年五月權管勾南京留司御史臺見通鑑長編晁記元闕】
陳求古
路遠
劉述
陳襄 【 嘉祐六年尚書祠部員外郎秘閣校理在任遷度支司封員外郎治平元年以開封府推官召見葉祖洽所撰行狀】
鄭申
王說 【 治平四年尚書職方員外郎見王安國州學記熙寧二年三月衝朁見通鑑長編】
楚泰
王 【 當作汾無錫縣慧山寺有熙寧四年八月尚書司封員外郎集賢校理知軍州王汾所跋曾大父翰林尚書公禹偁題詩石刻】
余從周
徐九思
范子諒
石元令
董組
張安尚
李孝鼎
錢景湛
周濟 【 本州天禧橋東真武殿有元祐九年正月右朝奉大夫知軍州周濟題扁板刻哲宗舊實錄元祐四年十一月三省言承務郎已上至朝請大夫欲分左右進士加左字餘人加右字從之此制至紹聖二年方改故周守階官有右字】
曾永昌
廖正一 【 紹聖二年見舊圖經建虛白堂注秘閣校理見鄒忠公奏議】
何琬
呂公雅
真子
張徹 【 宜興縣天申宮有公和通判杜公子民詩石刻云元符庚辰上元日庚辰繫三年】
陳綬 【 崇寧元年朝奉大夫自此以下洪公遵所記廳壁名姓】
朱彥 【 崇寧元年閏六月以朝散郎守給事中降承議郎出守八月降奉議郎見祐陵事實及江陰縣申浦季子廟碑此員洪記闕晁記所增】
邵(龠虒) 【 崇寧三年朝散大夫直龍圖閣三年五月改知蘇州階官見光孝寺石刻】
李孝節 【 崇寧三年十月朝請郎四年十月改知澤州】
燕若蒙 【 崇寧三年正月朝散大夫大觀二年十月改除浙漕】
徐申 【 大觀二年十月朝請大夫提點太常寺大成樂政和元年十二月滿】
張綬 【 政和元年十二月中大夫三年三月宮觀】
晁端誠 【 政和三年四月朝請大夫三年八月滿】
葉唐稽 【 政和五年六月朝請大夫七年八月滿】
安泳 【 政和七年八月朝請大夫宣和元年十月滿】
何處厚 【 宣和元年十月朝請郎直秘閣三年五月提點建隆觀】
魏憲 【 宣和二年十月朝奉郎直龍圖閣三年五月除太常少卿】
劉光 【 宣和三年五月朝奉郎在任累轉朝請郎五年四月再任六年四月衝罷】
蔡 【 宣和六年四月朝散郎徽猷閣待 制七年五月罷】
方誾 【 宣和七年六月朝散郎八月改除江東提刑】
何兗 【 宣何七年十月朝請郎在任累轉朝散大夫建炎元年十一月滿】
周杞 【 建炎元年十一月朝散郎在任累轉朝請大夫除右文殿修撰兼管內安撫四年六月罷】
張銳 【 建炎四年五月奉議郎直秘閣七月改知秀州此員洪記闕亦晁記所增】
徐天民 【 建炎四年七月左朝散大夫直徽猷閣紹興二年五月改除浙東提刑按李心傳繫年錄紹興元年九月 詔文臣寄祿官依元祐法分左右字用樞密院編修官楊愿請也又 雜記淳熙改元有趙善俊請省去從之故自此至乾道末曹守總所帶階官有左右字】
俞俟 【 紹興二年五月右朝散郎在任累轉朝奉大夫四年五月滿】
詹至 【 紹興四年五月左朝議大夫三年月改差充都督府主管機宜文字】
鄭作肅 【 紹興五年閏三月左朝散郎直秘閣七年三月赴 召】
謝澈 【 紹興七年三月右朝散郎五月罷】
虞澐 【 紹興七年五月左承奉郎直龍圖閣在任累轉宣教郎八年十月衝罷】
韓肖冑 【 紹興八年十月端明殿學士左中大夫十一月赴 召】
王縉 【 紹興九年正月左朝奉大夫直秘閣十一年正月滿】
秦梓 【 紹興十一年二月左承議郎直秘閣四月改知湖州】
陳正同 【 紹興十一年六月右宣義郎十三年七月滿】
徐康 【 紹興十三年七月右朝奉郎十五年六月罷】
葉三省 【 紹興十五年七月左朝請大夫九月罷】
湯鵬舉 【 紹興十五年 月左朝散大夫直秘閣十六年六月除兩浙運判】
強行父 【 紹興十六年七月右奉直大夫在任轉朝議大夫十七年十二月罷自此以下各官自書】
黃積厚 【 紹興十八年正月左朝請大夫七月罷】
莊必彊 【 紹興十八年八月左朝請大夫十九年四月罷】
吳序賓 【 紹興十九年五月右朝請大夫十一月罷】 錢周材 【 紹興十九年十二月左朝奉郎後除集英殿修撰再任二十三年閏十二月除敷文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
李琛 【 紹興二十三年閏十二月右朝散大夫改知提舉權提刑兼權二十四年四月改知 州】
孟處義 【 紹興二十四年五月左朝奉大夫浙西提舉權提刑兼權被 旨差往嚴州捕寇】
黃敏行 【 紹興二十四年六月右承議郎權知江陰軍兼權十一月移知相州】
錢秉之 【 紹興二十五年正月右朝散郎三月主管台州崇道觀】
李(汀去丁改充) 【 紹興二十五年五月右朝議大夫浙西提舉權提刑兼權六月改知明州】
杜師旦 【 紹興二十五年七月左奉議郎浙西提舉權提刑兼權】
沈調 【 紹興二十五年十一月左中大夫二十六年正月改知揚州】
榮薿 【 紹興二十六年二月右朝請大夫九月除直秘閣知臨安府】
周石 【 紹興二十六年十一月右朝請大夫直秘閣二十七年正月改知泰州】
梁仲敏 【 紹興二十七年三月左朝請大夫二十八年二月丁憂】
莫伯虛 【 紹興二十八年四月右朝奉郎三十年二月罷】
陳鼎 【 紹興三十年三月右承議郎通判臨安府被 旨差權五月致仕】
葉顒 【 紹興三十年七月左朝散郎三十二年四月主管崇道觀】
郭契敷 【 紹興三十二年五月 朝奉郎在任轉朝散郎隆興二年正月罷】
劉唐稽 【 隆興二年二月右朝散郎在任轉朝請郎乾道元年二月主管崇道觀】
葉衡 【 乾道元年二月左朝奉郎二年十月赴 召除太府寺丞淮西總領】
李瓘 【 乾道三年正月初四日右奉議郎當月十八日致仕】
錢建 【 乾道三年二月左朝散郎在任轉朝請郎四年五月係浙西提舉兼權八月免權】
李安國 【 乾道四年八月右朝請郎在任轉朝奉大夫六年八月赴 召除戶部郎中】
晁子健 【 乾道六年八月右朝散大夫在任轉朝請大夫八年八月滿】
莫漳 【 乾道八年九月左奉議郎九年正月除司農寺主簿】
沈祖德 【 乾道九年正月左宣教郎在任轉奉議郎八月除太府少卿淮西總領就改知饒州】
葉模 【 乾道九年九月右朝散大夫浙西提舉兼權十一月免】
曹總 【 乾道九年十一月右朝奉郎在任轉朝散郎淳熙元年十月改知衢州】
陳舉善 【 淳熙元年十一月承議郎二年三月除直龍圖閣浙東提舉】
陳庸 【 淳熙二年五月承議郎在任轉朝奉郎四年五月滿】
楊萬里 【 淳熙四年五月承議郎六年正月除廣東提舉】
李結 【 淳熙六年二月承議郎在任轉朝奉郎五月罷】
章 【 淳熙七年七月朝奉大夫八年八月賑濟有勞轉朝散大夫九年七月滿】
張孝賁 【 淳熙九年七月朝奉郎十一年七月罷】
豐誼 【 淳熙十一年八月朝請大夫在任轉奉直大夫十一年十一月罷】
林祖洽 【 淳熙十三年二月朝請郎在任轉朝奉大夫十五年二月滿】
吳瑊 【 淳熙十五年四月宣教郎直徽猷閣十月除太府寺丞】
張卿 【 淳熙十五年十二月朝請郎十六年四月轉朝奉大夫十二月除淮南運判】
李嘉言 【 紹熙元年二月朝散大夫十一月被 召】
曾三復 【 紹熙二年正月朝散大夫在任轉朝請大夫十一月改差御史臺檢法書】
陳 謙 【 紹熙二年十一月承議郎在任轉朝奉郎四年七月除湖北提舉】
黃灝 【 紹熙四年十月朝請郎五年十月除浙西提舉】
張貴謨 【 紹熙五年閏十月朝散郎賑濟有勞轉朝奉大夫慶元元年十一月被 召次年正月離任除尚左郎官】
趙君宣 【 慶元二年正月朝請大夫三年八月改知湖州】
趙公豫 【 慶元二年八月中奉大夫四年七月除浙東提舉】
王聞禮 【 慶元四年十月朝奉郎在任累轉朝請郎六年九月滿】
李 【 慶元六年十二月朝散郎在任轉朝請郎嘉泰二年十月除湖北提舉】
趙善防 【 嘉泰二年十二月朝散郎以職事修舉及磨勘轉朝奉大夫四年九月被 召】
葉箋 【 嘉泰四年十月朝請郎開禧元年五月與新知台州湯郎中兩易】
馮(王壽) 【 開禧元年五月朝奉郎在任轉朝散郎三年十月罷】
劉董 【 開禧三年十月朝請大夫嘉定元年十一月守宮觀】
李直養 【 嘉定元年十一月十七日朝散郎當月二十二日依舊知通州】
王遇 【 嘉定元年十二月朝散郎三年六月除浙東提舉】
張燁 【 嘉定三年七月朝請大夫五年七月除司農寺丞尋改湖南提舉又改知章州】
趙善湘 【 嘉定五年九月朝散郎】
呂祖平 【 嘉定六年十一月朝奉大夫八年十月差知徽州】
趙伯麟 【 嘉定八年十二月朝請大夫】
胡衛 【 嘉定十年四月朝散郎在任轉朝請郎十二年閏三月被 召】
趙崇模 【 嘉定十二年閏三月承議郎在任轉朝奉郎十四年四月滿】
趙汝逵 【 嘉定十四年四月朝奉大夫十五年四月以寶璽恩轉朝散大夫十六年正月除軍器監丞二月除司農寺丞】
史彌悆 【 嘉定十六年四月朝請大夫在任轉朝議大夫寶慶元年四月滿】
趙彥悈 【 寶慶元年四月朝請郎在任轉朝奉大夫三年閏五月滿】
史宣之 【 寶慶三年閏五月朝散大夫紹定二年五月滿】
鄭必萬 【 紹定二年五月朝奉郎在任轉朝散郎十一月除將作監丞】
江湛 【 紹定四年正月八日朝請郎當月十五日除淮南運判兼知真州】
王定 【 紹定四年二月朝奉郎九月以 皇太后慶壽恩轉朝散郎五年九月除浙西提舉】
程有後 【 紹定五年閏九月朝奉大夫】
陳艾 【 端平元年十月朝奉大夫二年二月轉朝散大夫十月除大理寺丞十一月除大宗丞三年四月除都官郎官】
劉泳
何處信 【 端平二年十月奉直大夫嘉熙元年 月罷】
謝逵 【 嘉熙元年十一月二年正月除湖南提刑】
衛樵 【 嘉熙三年六月朝散大夫二年九月改知 州】
陳采 【 嘉熙三年十月朝奉郎在任累轉朝請郎四年九月改知處州】
宋慈 【 嘉熙四年十一月朝奉郎淳祐元年八月轉朝散郎二年三月賑濟有勞轉朝議郎當月除司農寺丞四月改知贛州未離任罷】
陳昉 【 淳祐二年六月三年正月改知台州】
章琰 【 淳祐三年四月朝奉郎直秘閣四年九月罷】
陳大猷 【 淳祐四年十月朝奉大夫將作少監兼國子司業出守五年正月轉朝散大夫八月罷】
王鎔 【 淳祐五年九月承議郎在任轉朝奉郎六年六月罷】
王克謙 【 淳祐六年八月朝奉大夫直寶謨閣七年四月除左曹郎官】
李迪 【 淳祐七年七月承議郎直秘閣八年四月轉朝奉郎八月除直寶謨閣知鎮江府權淮東總領】
王圭 【 淳祐八年七月朝奉郎監行在諸司糧料院出守十一月以江淮茶鹽所賞轉朝散郎九年十月磨勘轉朝請郎十年十二月以職事修舉轉朝奉大夫再任十二年七月滿】
田文虎 【 淳祐十二年七月朝散郎樞密院編修官兼檢詳出守十月轉朝請郎寶祐二年七月滿八月轉朝奉大夫十一月離任】
陳均 【 寶祐三年二月朝奉大夫直秘閣十一月除倉部郎官十二月轉朝散大夫四年正月前去供職】
趙時澥 【 寶祐四年正月通直郎大理寺正出守十月以經界賞轉兩官直秘閣五年十月除屯田郎官】
馬揚祖 【 寶祐五年十二月承議郎司農寺丞出守六年四月兼權浙西提刑七月轉朝奉郎尋回司平江兼權淮浙發運司及府事】
汪洵之 【 寶祐六年八月奉議郎司農寺主簿暫權十一月正除在任轉承議郎開慶元年三月赴都堂稟議】
衛宗武 【 開慶元年三月奉議郎監尚書六部門暫權七月正除閏十一月別與州郡差遣】
陳桃 【 開慶元年閏十一月朝散大夫浙西提刑兼知景定元年四月罷】
孫子秀 【 景定元年六月朝請郎浙西提刑兼知在任轉朝奉大夫九月兼免】
黃大任 【 景定元年十一月承議郎當月以榮講徹章轉朝奉郎十二月罷】
汪立信 【 景定二年二月朝奉郎左曹郎官出守在任轉朝散郎六月兼浙西提刑八月正除】
趙湸夫 【 景定二年十月朝散郎司農寺丞兼權左曹郎官出守三年閏九月罷】
錢庚孫 【 景定三年十一月奉議郎軍器監簿出守四年正月有旨別與差遣】
洪穮 【 景定四年四月 郎將作監丞出守五年十月罷】
孫吳會 【 景定五年十月朝請郎十二月乞替 旨依】
家鉉翁 【 景定五年十二月朝奉郎監 行在諸司糧料院出守咸淳二年十月除太府寺丞當月改江西提刑十二月改浙東提刑】
史能之 【 咸淳二年十二月朝奉大夫太府寺丞出守】
重修毗陵志卷第九
秩官
郡官
毗陵昔為東南名邦 中興後且隸畿內分佐列屬亞節府舊志間記守長而逸餘官觀者無所從證非闕歟今舉郡邑官員闕之目(汀去丁改公)革之繇必詳訂而備載之惟郡丞校官邑令壁記差可攷因併記名氏焉通判軍州事一員 國初乾德元年平湖南初命賈玭等為諸州通判開寶八年得常州亦命喬惟岳充職 天聖間避
章獻明肅太后家諱改為同判尋復舊廳闕題名至隆興初陳倅撫創為之自 靖康曾倅緯始今於簡冊碑碣得十有八人冠于篇端 【 隋路道德為常州通守見大業記劉通亦為太守唐竇知敬高翰為長史李移李摻為別駕李懷節為司馬並見唐世系表王遂以朝散大夫為司馬見忠佑捨宅造寺碑】
喬惟岳 【 開寶八年五月太子子中允見實錄】
王化基 【 太平興國二年大理評事見實錄附傳】
馬亮 【 通鑑長編云通判常州吏民有因緣亡失官錢籍其貲猶不足償連逮至數百人亮縱去緩與之期不踰月盡輸所負羅處約使江東以治行聞擢知濮州注云不得其時因鑄錢事附見至道二年】
聶震 【 景德四年大理評事秘閣校理見宜興縣重修周將軍廟石刻】
魏昭文 【 天禧元年四月右資善大夫見宜興縣天申宮投金龍玉簡記】
董黃中 【 天聖三年屯田員外郎同判軍州事見晉陵縣橫山虛觀題誌石刻】
劉立之 【 天聖六年二月承奉郎守殿中丞通判見天慶觀重修三清殿石刻】
張(上曰下皿)之 【 蔡公襄誌公墓云太中祥符八年擢第授樂清尉再調潤州觀察推官召還校館閣書遷殿中丞集賢校理通判常州】
郭昭昇 【 景祐四年七月朝奉大夫行尚書庫部員外郎見天慶觀道經傳授石刻】
謝絳 【 東都事略本傳云舉進士知汝陰縣遷光祿寺丞為祕閣校理 仁宗即位尋出通判常州】
黃本 【 治平四年十月駕部員外郎見王安國州學記石刻】
錢垂範 【 元豐三年舊志橋梁門有宜興行縣事】
蔡肇 【 紹聖三年七月見東都事略本傳及宜興縣張公善卷二洞何守琬所和詩石刻】
杜子民 【 崇寧元年七月朝散郎驍騎尉見永福寺佛殿脊記】
張元衡 【 大觀四年朝奉郎見江陰縣新建學門石刻】
陳兗 【 宣和元年八月承議郎見永慶寺改神霄宮石刻】
王松 【 宣和六年二月宣教郎見江陰縣壽聖院泛海觀音院記石刻】
朱發 【 靖康元年八月見永福寺科舉鎮院題壁】
曾緯 【 靖康二年四月通直郎建炎二年二月罷自此以下陳倅撫所立題名內姓名】
吳迪 【 建炎二年五月朝奉大夫三年二月罷】
梁汝嘉 【 建炎三年五月承議郎直祕閣四年三月除提舉兩浙西路茶鹽公事】
郗漸 【 建炎四年六月左朝奉大夫紹興二年五月罷】
鄭釋之 【 紹興二年七月右朝散郎九月與通判池州葛通直兩易】
葛立隆 【 紹興三年正月右通直郎通理池州月日四年三月滿】
祝仲卿 【 紹興四年三月右朝散郎五年正月丁憂】
陳棐忱 【 紹興五年四月左朝散郎七年五月滿】
楊從古 【 紹興七年五月右朝議大夫八年十月與通判鎮江府陳奉議兩易】
陳惇持 【 紹興八年十一月左奉議郎通理鎮江府月日九年七月滿】
王 【 紹興九年七月右奉直大夫十一年九月滿】
王蘋 【 紹興十一年九月左宣教郎十三年十一月滿】
向汲 【 紹興十三年十一月右朝散大夫十五年十二月滿】
陳輝 【 紹興十五年十一月右朝奉郎十八年正月滿】
張瑜 【 紹興十八年二月右奉議郎十月改差通判湖州】
趙善良 【 紹興十八年十一月左朝奉大夫二十年二月滿】
周方崇 【 紹興二十年二月左承議郎二十二年四月滿】
陳森 【 紹興二十二年四月右奉議郎二十四年四月滿】
錢端立 【 紹興二十四年四月右朝請郎二十五年正月罷】
孟充 【 紹興二十五年三月右朝請郎七月宮觀】
秦烜 【 紹興二十五年八月右朝奉郎十月除光祿寺丞】
沈濬 【 紹興二十六年三月左朝奉郎二十七年四月改浙西安撫司主管機宜文字】
沈邦直 【 紹興二十七年六月右朝請大夫二十九年閏六月滿】
梁興祖 【 紹興二十九年閏六月右朝議大夫三十年三月罷】
呂南夫 【 紹興三十年六月左朝奉大夫三十一年與通判鎮江府陳朝散兩易】
陳森 【 紹興三十一年四月右朝散郎十月宮觀】
梅守卓 【 紹興三十三年閏二月左朝請郎十一月致仕】
劉唐稽 【 紹興三十年六月差右承議郎未赴間改差權發遣軍州事】
陳撫 【 隆興九年二月右承議郎九月轉右朝奉郎】
葉安行 【 乾道元年四月右朝請郎三年五月滿】
沈作礪 【 乾道三年五月右朝奉郎四年十月丁憂】
蔣誼 【 乾道四年十二月右承議郎在任轉朝奉郎七年正月滿】
葛郯 【 乾道七年正月左朝散郎】
邢孝錫 【 乾道八年六月右奉議郎在任轉承議郎】
郭定 【 乾道九年十二月右奉議郎在任累轉朝奉郎淳熙三年二月差主管官誥院】
李淳 【 淳熙三年三月朝奉郎在任轉朝散郎四年六月罷】
俞叔則 【 淳熙四年八月奉議郎六年九月滿】
潘昌期 【 淳熙六年九月朝奉大夫九年正月滿】
向友況 【 淳熙九年正月承議郎十一年四月滿】
王(汀去丁改充) 【 淳熙十一年四月承議郎在任轉朝散郎十三年六月滿】
張維 【 淳熙十三年六月朝散郎在任轉朝請郎十五年八月滿】
俞泂 【 淳熙十五年八月承議郎在任轉朝奉郎十六年正月丁憂】
汪擇善 【 淳熙十六年五月朝散郎紹熙元年正月罷】
劉莒 【 紹熙元年四月朝奉郎三年六月滿】
秦燁 【 紹熙三年六月朝奉郎在任轉朝散郎五年九月滿】
莫槱 【 紹熙五年九月朝請郎慶元元年九月滿】
俞允成 【 慶元二年九月朝奉大夫】
徐(木巳) 【 慶元四年六月朝奉郎十一月罷】
張宗穎 【 慶元五年二月朝散大夫六年正月宮觀】
趙師(上山下乃) 【 慶元六年四月朝奉郎在任轉朝散郎嘉泰二年五月滿】
韓莘叟 【 嘉泰二年五月宣義郎四年七月滿】
趙時侃 【 嘉泰四年奉議郎開禧二年八月滿】
孔元忠 【 開禧二年八月奉議郎在任轉承議郎嘉定元年十月滿】
王柄 【 嘉定元年十月朝奉大夫二年七月丁父憂】
魏珪 【 嘉定二年十月朝散郎四年十月滿】
施累 【 嘉定四年十一月奉議郎六年十一月滿】
李誠之 【 嘉定六年十一月宣教郎前國子錄八年十一月滿】
徐自明 【 嘉定八年十二月朝散郎前太常博士在任轉朝請郎十年十二月差知永州】
朱藻 【 嘉定十一年三月承議郎十三年三月滿】
朱景獻 【 以避 太子謚改名景元嘉定十三年四月朝奉郎在任以磨勘轉朝散郎又以 寶璽賞轉朝請郎十五年六月滿】
衛溉 【 嘉定十五年六月奉議郎】
孫起予 【 嘉定十七年七月承議郎在任以 理宗登極恩轉朝奉郎寶慶二年八月滿】
徐玠 【 寶慶二年八月朝奉郎紹定元年八月滿】
陸垕 【 紹定元年八月承議郎】
項得一 【 紹定三年十一月朝奉郎在任以 皇太后慶壽恩轉朝散郎五年正月以疾丐祠】
趙希賢 【 紹定五年六月奉議郎六年六月宮觀自此以下趙倅善璚所立續題名內姓名記】
章樵 【 紹定八年十月朝散郎端平元年十一月除登聞鼓院】
程士龍 【 端平一年三月朝散郎三年十一月罷】
江師心 【 嘉熙元年三月承議郎二年正月罷】
趙善璚 【 嘉熙二年閏四月通直郎繼以邊賞轉奉議郎三年十二月改差通判隆興府】
黃約夫 【 嘉熙四年五月承議郎在任轉朝奉郎淳祐元年三月宮觀上攻趙倅書交割與以次官添差通判黃承議但以添倅月日考之自相連接趙所書未然】
譙習 【 淳祐元年六月朝奉郎三年八月滿】
孫德之 【 淳祐三年閏八月奉議郎四年六月兩易通判廣德軍】
史渭 【 淳祐四年八月朝奉郎十月仍舊回任通判廣德軍】
朱詵 【 淳祐四年十一月朝散郎在任轉朝請郎六年十月滿】
盛如(木巳) 【 淳祐六年十一月承議郎七年六月改通判慶元府七月以職事修舉特轉一官再任十一月差充尚書省提領田事所撿閱官】
李仁衛 【 淳祐八年二月朝散郎兼尚書省提領田事所主管文字九年二月丐祠】
沈愿 【 淳祐九年四月朝議郎十年正月丐祠】
曾豫孫 【 淳祐十年十月奉議郎在任轉承議郎十一年十月差提轄榷貨務都茶場】
趙必 【 淳祐十一年十一月奉議郎十二年四月浙西提舉司差委權管江陰軍】
黃侅孫 【 淳祐十二年十一月承議郎寶祐二年二月丐祠】
趙希悅 【 寶祐二年八月通直郎三年九月改辟浙西安撫司主管機宜文字】
吳采 【 寶祐三年十二月通直郎四年六月 旨別與一等差遣】
趙與綸 【 寶祐四年十二月通直郎六年十二月滿】
鞏耕 【 寶祐六年十二月朝奉郎開慶元年 月罷】
崔同亨 【 景定元年四月承奉郎在任累轉宣義郎三年四月滿】
何宗稷 【 景定三年六月奉議郎五年十二月差監 行在封椿庫】
劉宗憲 【 咸淳元年六月承議郎二年三月丐祠】
司馬扛 【 咸淳二年四月奉議郎】
通判題名
添差通判軍州事一員 宣和初本郡惟褚倅宗諤見碑刻 中興省於 建炎復於 紹興自二年至乾道九年凡十有七人陳倅撫記正倅廳壁時併載之嗣是皆不書 淳祐九年李倅知至參之百官題名別紀之石 淳熙迄 開禧僅得二人由 端平鄒倅伸之而下則全備矣
褚宗諤 【 宣和元年八月朝奉大夫永慶寺有改神霄宮石刻結銜】
秦湛 【 紹興二年四月右承議郎四年九月致仕自此以下元附正倅題名】
孫邦 【 紹興五年十月左朝奉郎六年九月改添差通判平江府】
趙彥孟 【 紹興六年八月左承議郎十年閏六月罷】
陳 【 紹興十二年七月右宣教郎十二月罷】
張表臣 【 紹興十三年十月右承務郎十五年七月罷】
曾恢 【 紹興十五年七月右宣義郎以鎮江府簽判改差十月罷】
洪遵 【 紹興十五年十一月左宣教郎十八年七月滿】
沈長卿 【 紹興十八年正月左通直郎十二月改通判嚴州】
汪仔 【 紹興十八年十二月右承議郎二十年二月罷】
周 【 紹興二十年三月右朝請大夫二十二年四月滿】
白彥奎 【 紹興二十二年四月右朝奉大夫二十三年二月致仕】
詹堯謨 【 紹興二十三年四月右朝奉郎二十五年五月滿】
楊航 【 紹興二十五年五月右通直郎二十六年五月致仕】
趙伯楙 【 隆興二年十一月右承議郎】
邢鍇 【 乾道三年閏七月右承議郎五年七月滿】
張堅 【 乾道五年十月左朝散郎在任轉朝請郎七年七月滿】
齊慶冑 【 乾道九年正月左宣教郎】
陳大光 【 淳熙十六年以太府寺簿差自此以下本廳題名】
丘壽雋 【 開禧三年十二月以主管官誥院差嘉定元年閏四月除籍田令】
鄒伸之 【 端平元年四月以奉使回差嘉熙元年四月】
詹九淵 【 嘉熙元年四月以大理評事差二年二月復除評事】
黃濤 【 嘉熙二年六月以秘書郎差四年十一月除祕書丞】
楊白 【 嘉熙四年十一月初六日當月二十五日宮觀】
王龍榮 【 淳祐二年九月至三年十一月通理前任通判泰州月日成兩考十二月離任尋除太學博士】
趙希贊 【 淳祐三年十二月直秘閣五年十二月除軍器監主簿】
陳桃 【 淳祐五年十二月至七年七月赴 都堂稟議】
李知至 【 淳祐七年以新通判慶元府兩易通判尋改添差九月到任九年九月滿】
兩教授題名
州學教授一員 國朝景祐四年雖 旨許本州立學猶未設官故 嘉祐間陳守襄致書顧公臨請為郡主學 【 見詞翰門】 元祐元年 詔與廬宿等州各置教授一員三年少府下所鑄印 【 今印背文曰元祐三年少府監鑄】 題名昉於 淳熙間鄒教補之其所追書明自 紹興吳教概始外此考求間見一二焉
林虙 【 崇寧五年四月見武進縣續題名記大觀四年七月見江陰縣建學門記奉議郎】
劉涇 【 見東都事略】 吳概
鮑彪 何若
唐堯封 章夏
陳元師 朱冠卿
葛琪 徐任
胡元質 袁孚
倪稱 沈清臣
范嗣蠡 陳伯達
沈瀛 陳德明
馬先覺 鍾將之
項宋嘉 何珪 【 淳熙九年九月從政郎十二年七月滿】
鄒補之 【 淳熙十二年七月從政郎十五年八月滿】
莫若沖 【 淳熙十五年八月文林郎十六年該 光宗登極恩循儒林郎紹熙二年十月滿】
盛麃 【 紹熙二年十二月至慶元元年三月滿】
朱淵 【 慶元元年四月】
萬夢實 【 慶元二年十二月迪功郎二年十月丁母憂】
張鎮 【 慶元二年十二月文林郎】
陳洪 【 慶元五年二月從政郎嘉泰二年四月滿】
劉三傑 【 嘉泰二年四月從政郎開禧元年九月滿】
陳奕
張如圭 【 嘉定六年十二月迪功郎】
凌次英 【 嘉定五年三月文林郎】
王泳之 【 嘉定七年二月從政郎十年四月滿】
趙綝 【 嘉定十年四月從事郎十二年七月滿】
余申
婁體仁 【 嘉定十六年八月十七年該 理宗登臨恩循從事郎寶慶二年十月滿】
鄭直公 【 寶慶二年十月至紹定三年十二月滿】
周應炎 【 紹定三年十二月】
張磻 【 紹定四年四月至六年七月成資考滿離任】
莊端孫 【 端平元年正月至二年八月改差行在豐儲倉門】
張震發 【 端平二年十月至嘉熙三年正月滿】
王南一 【 嘉熙三年正月】
陳亨祖 【 嘉熙四年十月】
周琮 【 淳祐元年十月至四年十二月滿】
吳附鳳 【 淳祐四年十二月】
戴鑫 【 淳祐六年四月至九年六月滿】
徐一龍 【 淳祐元年六月至十二年六月滿】
柳栻 【 淳祐十二年六月至寶祐三年七月滿】
李夢科 【 寶祐二年七月至六年七月滿】
張錫留 【 寶祐六年七月至景定二年七月滿】
鄭茂大 【 景定二年十二月至咸淳元年十二月滿】
趙若掄 【 咸淳元年二月到任咸淳四年二月滿任】
增差州學教授一員 景定三年置專處國學合選出官人俾與正教分授經賦時鄭教茂大以經學在任吳教雄飛遂以賦學充選
吳雄飛 【 景定三年十月至咸淳元年十二月滿】
黃恮 【 咸淳元年十二月到任】
節制司準備差遣一員本州自 嘉熙初何守處信措置江防有請于 朝創節制司幕畫以郡官兼至寶祐三年陳守均乞省本州將領副將二員以其俸歸所辟官初辟右科章元鳳次辟本州軍事推官庫寶先後率以左選人充 軍事判官 軍事推官各一員唐制郡剌史帶團練守捉使所置舉職曰團練判官團練推官國初諸郡或不置剌史置權知州事則曰軍事判官軍事推官仍不備員 【 並見 三朝史職官志】 毗陵自 開寶入版圖守臣曰權知州初置判官 天聖六年增置推官然結銜猶帶團練字蓋銓司因舊也 【 天聖六年何湜景祐四年尹仲舒皆以試大理評事為常州團練判官天聖六年黃昌齡入年黃穎皆以試校書郎景祐四年趙諴以試大理司直為團練推官並見天慶觀道經傳授圖重修三清殿及慧山寺重刊陸羽寺記石刻】 政和二年令吏部與重修敕令所別創分曹建椽之法將簽判職官錄參判司 【 按會要司理司戶司法皆日判司】 以州軍大小事務多寡增立員數各委知通依應撥隸 【 會要三京河南府舊十一員大名府舊九員應天府舊十員今置十五員餘州並以次增員】 大率置司錄參軍一員紏舉諸案稽違在六曹官之上其六曹曰士戶儀兵刑工各置曹掾其結銜曹官曰司某曹事掾官曰某曹掾三京備置餘州多兼領或一人兼兩曹或以曹官兼掾各不同本州亦必增創但 政和至 中興僅十餘年既無碑刻可考文書又盡於兵火且當時大體更革未嘗曰改某職為某官不容臆度分別至 建炎初乃復舊制
錄事參軍一員(汀去丁改公)唐制 【 唐宣德郎裴導見隋陳司徒廟石刻】 掌州院及紏諸曹稽違政和改曰左推勘公事司理院曰右推勘公事當時新制於今可考惟司錄及此二員然諸郡或以曹官兼所領曹各不同惟結銜並帶兼管字建炎初復舊制
司理參軍一員掌獄訟勘鞠五季諸州置馬步院率用牙校為都虞候及判官斷獄失中 國朝開寶六年改司寇院置司寇參軍始用士人以新及第進士及九經五經選人中資敘相當者充之 太平興國四年又改司理院置司理參軍選授歷任清白人秩滿上其殿最黜陟之 政和以曹掾官兼 【 詳見錄事參軍下】 建炎初復舊制
司法參軍一員(汀去丁改公)唐制 【 唐李梲見世系表】 掌議法斷刑 政和改曹掾官 建炎初復舊制 【 司戶同】
司戶參軍一員(汀去丁改公)唐制 【 唐寶歷二年姚賞見忠祐廟碑陰記】 掌戶籍賦稅倉庫受納
監糴納倉一員唐為司倉參軍 【 唐韋德楚見忠祐廟碑】
監在城都稅務二員 【 左右選各一近省左】
監戶部贍軍庫一員 【 右選近省】
監比較務二員 【 並左選近省其一】
監都酒務二員 【 右選】 舊三員往歲嘗請于朝以一員改烈塘閘官近又省其一
監烈塘閘一員 【 左右選通差】 近省淮東總領所取為辟闕以圍田所催督綱運官兼
監奔牛閘一員 【 右選】
排岸二員 【 右選近省其一】
監激犒賞酒庫十有一員隸三省及戶部 【 在州界內故附載】 潘葑在無錫
右一庫隸 三省 【 左右選各一員】
薛堰在晉陵
路莊 【 舊遂莊大吳今併】 邢村並在武進 青祁 錢橋
甘露 太平並在無錫
潼渚 六平並在宜興
右九庫隸 戶部 【 左右選通差各一員】
州兵官
權發遣兵馬鈐轄一員
添差浙西路分都監本州駐劄一員近歲因江防有請創闕
兵馬都監四員 【 子城河南廂差庶姓左右廂差宗室】 國朝諸州軍監皆置都監以閤門祗侯以上充三班使臣則為監押掌郡屯駐兵及訓練之政 【 邱裔天聖六年以右侍禁刀綺景祐四年以東頭供奉官並為監押仍兼在城巡撿見天慶觀道經傳授及三清殿石刻】
添差駐泊兵馬都監一員
正將一員
將領一員
副將一員 【 以上二員寶祐三年省見節制司準遣事下】
管界寨巡檢一員
指使三員
駐泊醫官一員
重修毗陵志卷第十
秩官四
知縣
國朝重民社之寄至用朝官出宰 【 實錄建隆四年六月以大理正奚嶼知大名府館陶縣監察御史王祐知魏縣屯田員外郎于繼徽知臨清縣常參官知縣自嶼等始也】 其後參用京官幕職及試銜官 【 三朝史職官志諸縣令建隆中始以朝官知縣其後參用京官或試〔行〕幕職及二班】 元豐改官制 崇寧併改選階無復試中興以來又申嚴須入之法常之四邑率用京朝官惟以材選辟則或差選人今隨題名詳略具載焉
晉陵
王昭諭 【 開寶八年六月行令】 柴成象 【 太平興國五年八月將作監丞】
賈守廉 【 雍熙元年十二月試大理評事】 馬克儉 【 端拱元年十月守令】
任宗諤 【 淳化四年試祕書省校書郎】 郭仲華 【 至道元年三月光祿丞在任轉大理丞】
孟士雷 【 咸平二年六月大理寺丞】 劉中孚 【 咸平五年十一月守令】
潘洞 【 景德二年八月試祕書省校書郎】 左咸 【 大中祥符元年三月守令】
王 【 大中祥符四年三月守令】 張煥 【 大中祥符七年三月試祕書省校書郎守令】
宋永 【 天禧元年三月朝請大夫試祕書省校書郎行令按 三朝史職官志幕職計考當服緋者皆奏加朝散階又 兩朝史志朝請朝散大夫從五品服緋此選人階高者蔡元道舊典若久於選調加階至大夫遂服緋無佩謂之階緋】
王應期 【 天禧二年四月試祕書省校書郎守令】
王傳文 【 天禧四年四月守令】 張式 【 天聖元年四月給事郎守令】
鄭知白 【 天聖四年四月給事郎守大理寺丞】
范忠告 【 天聖六年六月鄜州觀察支使宣德郎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按 三朝史志幕職如至兩使推官則試大理評事掌書記支使以上試大理司直評事又加則兼監察御史此選人帶憲銜者】
韓士廉 【 天聖九年四月潤州觀察大使】 劉湜 【 明道二年二月朝奉郎尚書屯田員外郎】
邊瑀 【 景祐二年十二月給事郎守衛尉寺丞】
梁戴 【 景祐三年九月給事郎守祕書省著作郎】
孫抗 【 景祐五年九月宣奉郎守大理寺丞】
相里平 【 慶歷四年十一月宣奉郎守太子中舍】
許(怢去失改夾) 【 慶歷六年】 程嗣真 【 慶歷七年四月大理評事】
王維熙 【 皇祐元年十一月大理寺丞在任轉殿中丞大常博士】
應舜臣 【 皇祐四年五月大理寺丞在任轉殿中丞】
范道卿 【 至和二年七月祕書丞在任轉太常博士】
李巽 【 嘉祐三年八月大理寺丞】 葉敷 【 嘉祐八年十一月著作佑郎】
方孝錫 【 治平二年十月大理評事】 王成 【 治平三年四月殿中丞】
葛汝平 【 熙寧元年十二月太常博士】 陳闡 【 熙寧三年十二月太常博士】
蘇液 【 熙寧七年六月著作佐郎】 李孝嗣 【 熙寧八年七月大理寺丞】
蓋士良 【 熙寧九年八月令】 王斐 【 元豐三年二月著作佐郎】
皇甫師中 【 元豐五年十月宣德郎】 上官碁 【 元豐六年九月宣德郎】
趙竦 【 元祐二年四月右宣德郎】 賈公述 【 元祐五年十二月右通直郎】
周昌諤 【 元祐七年七月奉議郎】 葉唐稽 【 紹聖二年七月奉議郎】
陸元光 【 元符元年六月通直郎】 張德洵 【 建中靖國元年十月通直郎】
阮美成 【 崇寧二年九月宣德郎】 蔡景亮 【 大觀元年十月宣義郎】
高元脩 【 政和元年二月通直郎二年差監大觀東庫】
李碩 【 政和二年十一月承奉郎】 鄭畋 【 政和六年四月宣教郎】
馮滋 【 政和七年八月奉議郎】 王棟 【 宣和三年二月儒林郎】
杜堅 【 宣和四年二月奉議郎】 王賢甫 【 宣和五年月通直郎】
會緘 【 宣和七年月宣義郎】 高公誕 【 宣和八年承議郎】
張鐻 【 建炎三年通直郎】 陳昱 【 紹興元年九月右朝奉郎】
曾伋 【 紹興二年十月右通直郎】 徐琮 【 紹興四年四月右宣義郎】
盧宗揚 【 紹興五年六月右朝散郎】 陳履 【 紹興八年九月右通直郎】
蘇彥伯 【 紹興十二年十月右宣義郎】 楊鎬 【 紹興十四年十一月左奉議郎】
陳宗翰 【 紹興十五年十一月左承議郎】 李 【 紹興十六年三月右宣義郎】
黃章 【 紹興十七年十一月左宣教郎】 張大年 【 紹興二十年十二月右宣義郎】
魏(木巳) 【 紹興二十三年十二月左宣教郎】
曹震 林沆 【 紹興三十年四月右宣教郎】
馬階 【 紹興三十一年五月左通直郎】 洪適 【 紹興三十二年四月右承議郎】
曾喜 【 乾道二年七月右宣教郎】 劉介 【 乾道五年九月右通直郎】
范公式 【 乾道七年九月右通直郎】 葉元凱 【 淳熙元年七月左奉議郎】
張遜 【 淳祐二年十月承議郎】 趙師 【 淳熙五年六月承議郎】
趙子睍 【 淳熙八年六月奉議郎】 曾梁 【 淳熙九年十月通直郎】
周玭 【 淳熙十一年十二月通直郎】 錢仲彪 【 淳熙十二年十二月奉議郎】
竇思文 【 淳熙十六年四月以前孝感令諸司列薦循儒林郎差知】
楊翼之 【 紹熙三年二月宣教郎】 趙彥橚 【 紹熙五年十月承議郎】
樓鋐 【 慶元三年十一月承議郎】 張祈 【 慶元五年二月通直郎】
劉庶 【 嘉泰二年三月奉議郎】 鞏峴 【 開禧元年 月通直郎】
葉岠 【 嘉定元年四月通直郎】 盛章 【 嘉定三年七月宣教郎】
魏岠 【 嘉定六年九月宣教郎】 張珩 【 嘉定七年九月宣教郎】
范炎 【 嘉定十年十月宣義郎】 陳艾 【 嘉定十三年十二月宣教郎】
潘世昌 【 嘉定十七年二月承議郎】 沈果 【 寶慶二年二月奉議郎】
彭建極 【 寶慶三年三月通直郎】 何潤 【 紹定元年四月通直郎】
唐璘 【 紹定五年十月承直郎】 徐煥
李仁衛 【 嘉熙四年五月奉議郎】 高歷
袁璟 趙時橐 【 淳祐五年十一月以從政郎本縣丞辟】
毛元龍 【 淳祐八年十一月】 杜潛 【 淳祐十二年二月辟差】
池師曾 【 寶祐三年三月】 朱龍翔 【 景定元年六月宣教郎】
胡庭芝 【 景定三年正月從政郎】 馬從龍 【 景定四年八月以迪功郎本州錄參辟】
楊光遠 【 咸淳元年四月迪功郎】 何煥文 【 咸淳三年二月儒林郎】
武進
牟思齊 【 雍熙二年】 薛永圖 【 端拱二年】
郭幾 【 淳化三年】 董拙 【 至道元年】
能自誠 【 咸平元年】 毋邱旦 【 咸平四年】
靖晝 【 景德元年】 姜允文 【 景德四年】
元奉宗 【 祥符元年】 胡汀 【 祥符四年】
林用濟 【 祥符五年】 麻溫故 【 祥符八年】
路逢吉 【 天禧二年】 趙雅 【 天禧五年】
李衡 【 天聖元年】 王允濟 【 天聖四年】
李畋 【 天聖五年四月太子中舍】 張震 【 天聖八年五月祕書丞】
柳察 【 明道二年十一月歙州軍事推官】
何知幾 【 景祐三年十二月太子中舍】 郭及 【 景祐五年七月殿中丞】
劉行成 【 康定二年十月殿中丞】 楊璵 【 慶歷二年四月大理寺丞】
萬璉 【 慶歷四年九月太子中舍】 張洞 【 慶歷五年八月大理寺丞】
陸秉 【 慶歷八年四月太常博士】 劉唐 【 皇祐二年十月太子中舍】
劉宗奭 【 皇祐四年九月大理寺丞】 章誥 【 至和二年九月大理寺丞】
朱延世 【 嘉祐二年九月太常博士】 張次元 【 嘉祐五年四月奉禮郎】
黃巽 【 嘉祐三年九月太常博士】 劉乏才 【 治平二年十一月太常博士】
章厚 【 熙寧二年四月著作佐郎】 王致 【 熙寧四年四月太子中舍】
郭暨 【 熙寧七年四月祕書丞】 張肩孟 【 熙寧七年五月太常博士】
朱師雄 【 熙寧十年九月祕書丞】 孫大同 【 元豐三年十一月宣德郎】
周伯玉 【 元豐五年四月承議郎】 葉遵 【 元豐八年九月承議郎】
白具 【 元祐三年九月左奉議郎】 楊彥齡 【 元祐八年三月奉議郎】
孫勉 【 紹聖元年十一月奉議郎】 季褒 【 紹聖四年十一月宣德郎】
許厚仁 【 元符三年二月奉議郎】 陳師夔 【 崇寧元年三月通直郎】
董介卿 【 崇寧四年二月奉議郎】 吳祖仁 【 大觀二年二月承事郎】
郭三益 【 大觀三年十一月承議郎】 王奧 【 政和三年三月朝奉大夫】
毛非熊 【 政和五年二月宣教郎】 張端禮 【 政和六年六月奉議郎】
吳經 【 政和八年十一月承議郎】 林煥 【 宣和二年二月宣義郎】
章誼 【 宣和二年七月宣教郎】 吳諤 【 宣和三年四月儒林郎】
曹夬 【 宣和八年六月朝奉大夫】 梁汝嘉 【 建炎二年四月奉議郎】
石惲 【 建炎三年三月儒林郎】 李坰 【 紹興三年四月左朝散大夫】
高世史 【 紹興二年四月右朝散郎】 吳師直 【 紹興五年十二月右朝奉大夫】
周石 【 紹興八年十二月右通直郎】 解致明 【 紹興九年八月右朝散郎】
李(王壽) 【 紹興十三年三月奉朝散郎】 趙伯逵 【 紹興十六年四月右通直郎】
邵守之 【 紹興十九年十一月右通直郎】 袁延孺 【 紹興十二年十一月右通直郎】
姚寬 【 紹興二十五年十二月右宣義郎】
馮百藥 【 紹興二十九年五月右通直郎】 吳麟 【 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右通直郎】
范昂 【 紹興三十二年八月右通直郎】 柴宰卿 【 乾道元年十月宣教郎】
石(上敦下山) 【 乾道二年五月左宣教郎】 江琯 【 乾道三年十月右承奉郎】
趙師龍 【 乾道六年九月左承事郎】 路彧 【 乾道九年十月承議郎】
陳賈 【 淳熙三年正月奉議郎】 湯國彥 【 淳熙五年二月宣教郎】
季宜翁 【 淳熙二年八月宣義郎】 錢牧之 【 淳熙八年三月奉議郎】
曹熙 【 淳熙九年二月宣教郎】 邵褎然 【 淳熙十年三月奉議郎】
蔣〔巳〕 【 淳熙十一年十二月宣教郎】 蔡興世 【 淳熙十三年十二月宣教郎】
章澥 【 淳熙十五年二月宣教郎】 胡挺 【 淳熙十六年四月承事郎】
王邁 【 紹熙三年五月宣教郎】 趙(上防下土) 【 紹興五年四月儒林郎】
沈皞 【 慶元二年二月宣教郎】 周堪 【 慶元五年三月通直郎】
邱壽雋 【 嘉泰二年二月通直郎】 陳仲巽 【 嘉泰四年四月】
虞仁仲 【 開禧三年七月宣教郎】 陸三省 【 嘉定元年正月承奉郎】
莫楹 【 嘉定二年九月通直郎】 黃士特 【 嘉定六年四月宣教郎】
陳熹 【 嘉定九年六月通直郎】 趙希益 【 嘉定十二年八月宣教郎】
朱天錫 【 嘉定十四年十一月通直郎】 衛湜 【 嘉定十七年十二月宣教郎】
陳說之 【 紹定元年二月奉議郎】 陳夢烈 【 紹定四年四月宣教郎】
朱(王榮) 【 紹定五年十一月承直郎】 龔應之 【 端平三年二月修職郎】
徐根 【 嘉熙三年四月奉議郎】 葉酉發 【 嘉熙三年十月從事郎】
潛起 【 淳祐三年四月承議郎】 衛宗武 【 寶祐三年六月】
朱通 【 景定四年六月從政郎】 吳洪(上直下心) 【 咸淳元年四月奉議郎以前仁和知縣辟】
無錫
□惟周 【 景德元年太常寺太祝】 張廷偃 【 景德元年尚書都官郎中】
劉龜從 【 天禧二年太子中舍】 王周 【 乾興元年大理寺丞】
宋禹臣 【 天聖二年大理寺丞】 李景 【 天聖六年太常博士】
聶厚載 【 天聖九年彰信軍節度推官】 蘇紳 【 明道二年殿中丞】
孫崇古 【 景祐元年衛尉寺丞】 李光卿 【 景祐四年國子博士】
王周 【 寶元二年尚書虞部員外郎】 鄭戡 【 康定五年太子中舍】
魯友益 【 慶歷三年太子右贊善大夫】 曹平 【 慶歷五年殿中丞】
楊寧 【 皇祐元年祕書丞】 江揖 【 皇祐三年太常博士】
魏演 【 皇祐五年太子中舍】 張詵 【 至和二年祕書丞】
程迪 【 嘉祐四年祕書丞】 劉慶孫 【 嘉祐七年尚書虞部員外郎】
陳京 【 嘉祐八年太子中舍】 陳知儉 【 治平元年太子右贊善大夫】
霍大備 【 治平二年太子中舍】 謝仲規 【 熙寧元年祕書省著作佐郎】
蔡天申 【 熙寧四年大理寺丞】 焦千之 【 熙寧六年殿中丞】
蕭淵 【 熙寧十年大理寺丞】 張毅 【 元豐二年祕書省著作佑郎】
王逢 【 元豐五年奉議郎】 馬防 【 元豐六年奉議郎】
柳康中 【 元祐二年宣德郎】 施珣 【 元祐五年通直郎】
樂昭緯 【 元祐八年通直郎】 施慱求 【 紹聖四年宣德郎】
趙伾 【 元符三年十二月奉議郎】 張元度 【 崇寧元年十二月奉議郎】
王勛 【 崇寧五年三月通直郎】 閻與道 【 大觀二年十一月奉議郎】
柳庭傑 【 大觀三年四月奉議郎】 盛旦 【 政和二年八月朝奉郎】
范景武 【 政和五年十月奉議郎】 安好誡 【 政和六年十月朝奉郎】
劉景良 【 宣和元年十月奉議郎】 黃邦達 【 宣和三年正月朝奉郎】
孫畯 【 宣和五年四月宣教郎】 徐永 【 靖康元年五月承務郎】
郗漸 【 靖康元年十一月奉議郎】 任儻 【 建炎二年十月朝奉郎】
錢令問 【 建炎四年十月右通直郎】 徐宗愈 【 紹興二年五月右承直郎】
劉寬 【 紹興五年七月右通直郎】 李德鄰 【 紹興六年十月右宣教郎】
江灝 【 紹興九年十二月左奉議郎】 董震 【 紹興十二年二月左朝請郎】
趙南(木巳) 【 紹興十二年四月右宣教郎】 吳兢 【 紹興十三年十二月左朝奉大夫】
胡舜舉 【 紹興十五年十二月左奉議郎】 林 【 紹興十九年十二月右宣教郎】
蔡淳 【 紹興二十年九月右宣義郎】 王傅 【 紹興二十二年十二月左朝請大夫】
馮渙 【 紹興二十六年二月右通直郎】 徐梓 【 紹興二十八年六月右通直郎】
李森 【 紹興三十一年八月右宣教郎】 何志承 【 隆興二年十月右承議郎】
李孟堅 【 乾道九年六月右承事郎晉陵縣承權縣事八月差知】
程坦 【 乾道三年二月右奉議郎】 吳澧 【 乾道四年四月右通直郎】
雍希稷 【 乾道七年三月左奉議郎】 姚寔 【 淳熙元年五月通直郎】
鄭然 【 淳熙元年六月通直郎】 張子產 【 淳熙三年八月奉議郎】
嚴庶 【 淳熙四年十一月宣教郎】 錢著 【 淳熙三年三月奉議郎】
呂棐 【 淳熙六年十一月奉議郎】 謝之任 【 淳熙八年三月宣教郎】
錢牧之 【 淳熙九年三月奉議郎以知武進縣改差】
陳冕 【 淳熙十年十月承務郎】 陳自修 【 宣教郎未交割兩易湖州安吉縣】
趙師(上直下心) 【 淳熙十三年奉議郎以知湖州安吉縣兩易】
王可大 【 淳熙十五年文林郎】 吳獵 【 紹熙元年奉議郎】
沈季豐 【 淳熙四年宣教郎】 李興宗 【 慶元元年通直郎】
吳竿 【 慶元三年朝奉郎】 陳景禹 【 慶元六年承務郎】
蓋銳 【 嘉泰三年朝奉郎】 趙伯鳳 【 開禧元年承務郎】
陳鐘 【 開禧三年五月承奉郎被旨兩易知縣事九月回倉幕】
王田 【 開禧三年九月從政郎辟令嘉定元年九月改宣教郎】
鄭之悌 【 嘉定三年九月宣教郎】 錢德謙 【 嘉定六年十一月承事郎】
趙崇要 【 嘉定七年十月】 徐質夫 【 嘉定十年十一月奉議郎】
皇甫埏 【 嘉定十一年六月】 郭正已 【 嘉定十四年七月】
倪祖義 【 嘉定十六年九月朝散郎】 葛文彧 【 嘉定十一年十一月】
楊嗣參 【 紹定元年二月】 黃之望 【 紹定四年八月奉議郎】
趙與諲 【 紹定五年十月以承直郎辟令】 趙汝澹 【 端平三年正月初以承直郎辟】
趙絒夫 【 嘉熙四年十二月初以承直郎辟】 薛師魯 【 淳祐二年通直郎】
高斯衍 【 淳祐五年通直郎】 徐時外 【 淳祐三年宣教郎】
趙與勳 【 淳祐九年承直郎】 張濟之 【 淳祐十一年宣教郎】
楊炎 【 寶祐二年奉議郎】 袁從 【 寶祐四年通直郎】
張時祐 【 開慶元年通直郎】 余東 【 開慶元年奉議郎】
劉儒學 【 景定元年通直郎】 劉承 【 景定二年迪功郎】
趙崇顯 【 景定五年承議郎】 朱時發 【 景定五年從政郎】
趙與 【 景定五年從政郎】 柳正孫 【 咸淳二年從政郎】
宜興
孔揆 【 雍熙二年大理評事】 李正基 【 端拱二年試祕書省校書郎】
張顏 【 咸平二年團練推官試祕書省校書郎】
陳龜從 【 咸平三年大理寺丞】 孟穆 【 景德元年】
李若谷 【 景德二年大理寺丞】 令狐餘慶 【 大中祥符元年大理評事】
徐汸 【 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大理寺丞】 崔仲卿 【 大中祥符六年大常博士】
李昭迥 【 大中祥符七年十一月大理評事】 高繪 【 天禧元年正月太子中舍】
胡楷 【 天禧五年正月試祕書省校書郎】 馮直亮 【 天禧五年七月衛尉中丞】
陳湘 【 乾興元年四月太子中舍】 辛有孚 【 天聖元年四月大理寺丞】
邵谷 【 天聖二年四月右贊善大夫】 李周民 【 天聖二年十二月大理寺丞】
賈昌朝 【 天聖五年九月殿中丞】 周陵 【 天聖六年十月太子中舍】
盛山甫 【 天聖八年將作監丞】 陳凈 【 明道元年十月殿中丞】
解察 【 嘉祐二年四月大理寺丞】 王罕 【 寶元元年正月太子中舍】
孫奕 【 康定元年七月大理寺丞】 劉永 【 慶歷三年正月太子中舍】
邊明 【 慶歷五年七月祕書丞】 鄭民彝 【 慶歷十年八月太常寺太祝】
尹文煥 【 皇祐元年十月太子中舍】 燕雍 【 皇祐三年十月國子博士】
李從簡 【 至和元年四月國子博士】 司馬旦 【 嘉祐二年正月太子中舍】
趙文昌 【 嘉祐四年十二月比部員外部】 吳申 【 嘉祐七年九月殿中丞在任轉太常博士】
王應辰 【 治平二年四月太子中舍】 樓閌 【 治平三年四月祕書丞在任累轉屯田員外郎】
李(木巳) 【 熙寧二年四月大理寺丞】 路授 【 熙寧四年四月職方員外郎】
王子韶 【 熙寧六年四月太常丞】 季佑賢 【 熙寧六年九月太子中舍】
陳厚夫 【 熙寧八年十二月殿中丞】 夏 【 元豐元年四月光祿寺丞】
褚理 【 元豊四年四月奉議郎】 李去盈 【 元豊六年九月宣德郎】
李權 【 元祐元年九月奉議郎】 周明之 【 元祐四年十月奉議郎五年十月加左字】
賀瑋 【 元祐七年二月左奉議郎】 王梁材 【 紹興二年二月宣義郎】
田覺 【 元符二年六月宣德郎】 王昌彥 【 建中靖國元年八月奉議郎】
葉世隆 【 崇寧三年八月朝奉郎】 陳傑 【 奉議郎】
王師伏 【 大觀三年十月承議郎】 劉彥祖 【 政和二年十月宣德郎】
徐孝廣 【 政和八年七月承事郎】 張銳 【 宣和二年四月宣義郎】
徐大均 【 宣和六年六月通直郎】 趙子嶙 【 靖康元年八月承議郎】
呂斌 【 建炎二年三月奉議郎】 趙子沃 【 建炎三年八月奉議郎】
黃積厚 【 紹興元年四月朝奉郎】 王葆 【 紹興二年四月左從事郎】
趙不搖 【 紹興五年四月左承議郎】 趙公白 【 紹興八年四月左朝奉郎】
閭邱崇孫 【 紹興十一年五月右奉議郎】 張壽祺 【 紹興十四年七月右通直郎】
鄭知剛 【 紹興十七年三月左奉議郎】 榮彝 【 紹興二十年六月左朝散郎】
魯沖 【 紹興二十二年二月右通直郎】 施祐 【 紹興二十四年八月右通直郎】
陳 【 紹興二十六年右通直郎】 曾逮 【 紹興二十九年八月右通直郎】
曾愷 【 紹興二十九年十一月右承務郎】 姜詔 【 紹興三十二年二月右承議郎】
錢從之 【 乾道元年四月右通直郎】 王際 【 乾道二年十一月右通直郎】
劉揚庭 【 乾道四年三月左宣教郎】 詹儀之 【 乾道六年十一月左朝奉郎】
吳千乘 【 乾道八年十月右通直郎】 黃開 【 淳熙元年十一月宣教郎】
姚耆寅 【 淳熙五年五月宣教郎】 蘇祁 【 淳熙三年二月宣教郎】
趙達夫 【 淳熙四年二月宣教郎】 王燾 【 淳熙四年十月宣教郎】
左昌時 【 淳熙五年九月宣教郎】 鮑文 【 淳熙八年二月奉議郎】
周梓 【 淳熙十年九月宣教郎】 周時中 【 淳熙十三年通直郎】
俞亨宗 【 淳熙十六年三月從政郎】 高老 【 紹熙三年七月】
徐栻 【 慶元元年八月宣義郎】 張澤 【 慶元四年八月奉議郎】
陳祖永 【 嘉泰元年四月宣教郎】 韓燿卿 【 嘉泰四年四月朝散郎】
趙積謙 【 開禧二年十月通直郎】 張大鼎 【 開禧二年六月宣教郎】
秦鉅 【 嘉定三年三月朝奉郎】 趙伯鯉 【 嘉定四年四月奉議郎】
羅仲舒 【 嘉定六年十月宣教郎】 林惟孝 【 嘉定九年十一月宣教郎】
戴桷 【 嘉定十一年四月承事郎】 任〔木〕 【 嘉定十四年七月】
陳見德 【 嘉定十一年二月】 趙與悊 【 寶慶二年三月】
謝奕修 【 紹定三年五月】 朱詵 【 紹定六年六月】
汪埴 【 端平元年十二月】 計朋龜 【 嘉熙元年五月】
施滾 【 嘉熙二年十月】 趙時梅 【 嘉熙三年十二月】
王鎔 【 嘉熙四年四月宣教郎】 趙與京 【 淳祐三年四月】
虞兟 【 淳祐三年十二月】 吳已之 【 淳祐四年八月】
趙時耔 【 淳祐五年九月宣教郎】 徐該子
周夢發 李煒
葉從龍 桂錫孫 【 寶祐二年月宣教郎在任轉承議郎】
林應發 林畿
葉悊佐 趙汝襠 【 咸淳】
范金 【 咸淳二年七月迪功郎】
縣官
晉陵
縣丞一員 國初天下縣置令簿尉闕丞 天聖中始置於赤縣 熙寧四年縣二萬戶已上乃置六年漕臣有請十月 詔晉陵武進縣各置丞一員 建炎初 詔罷諸縣丞惟 嘉祐前員闕及萬戶處存留故置丞如初
主簿一員 國初因唐制 開寶三年 詔縣千戶已上置簿 【 天禧初賈昌朝獻文于朝召試除晉陵主簿】
尉一員五季藩侯率以牙校為銓將軍盜賊競事得直達率倚勢為民病 建隆三年乃 詔每縣置尉一員俸祿同主簿而位其下 【 唐吳幹葛元素見忠佑廟石刻】
主學一員 景定三年初置以特科人充
監橫林鎮酒務一員
馬跡寨巡檢一員
武進
縣丞一員
主簿一員
尉一員
主學一員 【 已上(汀去丁改公)革並見晉陵】
監奔牛鎮兼煙火公事一員 【 左右選通差】
監青城鎮酒務一員
監萬歲鎮酒務一員
小河寨巡檢一員
無錫
縣丞一員
主簿一員
尉一員 【 唐寵曾見忠佑廟石刻】
添差武尉一員 紹興元年置就洛社彈壓盜賊四年省
主學一員
監市務酒稅一員
監望亭鎮酒務一員
宜興
縣丞一員
主簿一員 【 唐王廣見忠佑廟石刻】
尉一員 【 唐裴德厚見忠佑廟石刻】
主學一員
監市務酒稅一員
監張渚鎮一員
監湖(汀去丁改父)鎮一員兼煙火公事
香蘭寨巡檢一員
分界寨巡檢一員
重修毘陵志卷第十一
文事
學校
前闕之門且鑱石詔不朽王安國記之謂東南絕偉之觀崇寧二年朱守彥於學南建狀元橋五年行三舍法廩士至千人 大觀三年合天下貢士而毗陵五十有三 上賜褒詔曰進賢受上賞郡守校官進秩一等徐申立坊橋之南進賢旁植亭曰榮賜以侈其盛建炎四年兵燬惟大成殿巋然奎扁昭回宣和御書也 紹興四年俞守俟闢四館舍學者七年虞守澐建中外門各五楹殿之後堂五楹東西廡各七楹淳熙十一年張守孝賁撤堂而新之更曰約禮以餘材治直廬正錄位 【 在堂東偏】 禮重堂 【 在堂西偏為會食所】 至十四年林守祖洽建 御書閣三楹藏 高宗所賜六經墨本孝經石刻 紹熙間盛教授麃修兩廡作靈星門嘉熙張教授震發重造靈星門自戟門殿兩翼屋暨堂兩廡易朽以堅築射圃立采芹亭王教授南一葺諸齋更齋扁今職事位有五正錄直學學諭教諭司計齋有六致道成德興賢登俊維城輔文又有養正齋以訓小學學田有記祭器官書有所內外秩然矣
晉陵武進
學舊附于郡惟晉陵有十哲像在丞廳東偏 景定三年 朝廷增置縣主學員 咸淳元年太守家鉉翁以兩邑學子有請即法濟廢寺改創撤浮屠像塑先聖 先師十哲繪從祀于兩廡立講堂扁以尊經列齋四博文輔仁升俊復禮即寺租為學糧土木既竟將見教養之盛
無錫
學在縣南三百步 嘉祐三年建增廣於 崇寧至紹興 淳熙嗣葺之今 大成殿後有明倫堂直廬兩廡齋有崇禮由義興廉遠恥外有門房三楹宅稱是
宜興
學舊在縣東南隅 景德四年建 皇祐初徙南興門外 隆興間徙門於學宮之南今 大成殿後有宣化堂明倫堂兩廡繪從祀像齋有六率性尊諭尊古日益維城養正重門列戟靈星門尤壯觀焉
貢舉
貢院在子城東南本漕司監糴料官廨 紹興間監官與時宰有連營度甚廣後省貢遂改刱焉大門西嚮中門南嚮東西廡幾百楹正廳五楹廳後監試主之考試位有六又軒屋三楹為會文之地封彌謄錄對讀皆有所歲大比則增葺浮屋十餘楹分列試席距圍棘數十步又設三外門俾群試者無壅滯之患云
【 中興前以僧寺為貢院故永福寺大殿東壁嘗有題字云 上即位明年改元靖康 詔取天下士毘陵八月乙未鎖永福院中秋引試二千二百八十有二人監試通判軍州事朱發考試知鹽官縣事鄭朴富陽 尚友嵊縣丞崔耀卿權越州稅院婁寅亮湖州士曹洪興祖杭州刑椽謝祖信權吳縣尉邊知白九月四日訖事取春秋以下四十有三人】
解額
郡素號多士 熙寧三年第太常者三十有四人六年三十有六人 大觀奏名賜第又五十有三人後罷三舍法復科舉定額四十有三江陰建軍析額之九 紹興間又開西北流寓試郡例增二名請不以時 乾道間晁守子健力言于朝僅復其一總三十五名焉
【 乾道壬辰吳縣簿權晉陵縣事張貴謨為記云宣和癸卯 國家復科舉歲陞名薦書考五邑合四十三人越五年江陰復軍分解九名至紹興丁巳添流寓解名二自是貢士以三十六人為額記丙子年始罷流寓試他郡率以隸正籍獨蘭陵謂附試數不登僅增其一次舉江陰復為縣又上充五邑之數併失異時僅增其一者自己卯再復江陰軍及今凡五舉亦正取三十四人太守晁公率郡丞葛公郯張公堅奏復于 朝從之公名子健】
科目
東漢
許武 許景 【 武弟】 許普 【 武弟】 並舉孝廉
許荊 【 武孫】 舉孝廉 高彪舉孝廉試經第一
吳
周魴舉孝廉
晉
周(王巳) 【 魴孫】 舉秀才 周札 【 魴孫】 舉孝廉
宋
丘巨廉舉孝廉
梁
蕭立射策甲科
唐
蔣儼舉明經 高智周舉進士
許景周舉進士連中手筆俊拔茂才異等科蔣洌 蔣渙 【 洌弟】 李紳 蔣伸施肩吾並舉進士
南唐
杜鎬舉明經
國朝
太平興國元年
張觀鎖廳合格 上惜科名不與特授掌書記
咸平二年孫暨牓
李堪
三年陳堯咨牓
李起 丁咸序 盛賁 王盤
景德二年李迪牓
張處仁 錢治 胡晏 張收
大中祥符元年姚曄牓
王簡 強弼
五年徐奭牓
蔣堂 張鑄
八年蔡齊牓
李仲偃 邵梁 王樞
天禧三年王整牓
徐天錫 錢尚
天聖二年宋郊牓
陸咸 胡宿 孫夷甫 華參
五年王堯臣牓
張太易 陳萬 馮璪
八年王拱辰牓
林瞻 李緘
景祐元年張唐卿牓
馬元康 丁寶臣 丁宗臣 許上善
程昌言 王景芬 孫中孚 蕭傳
陳錫 孫及甫 胡意
五年呂溱牓
潘好禮 陳亢 孫獻日
徐良佐 裴若訥
慶歷二年楊寘牓
胡宗堯 虞大寧 孫奕 胡縝
李鈞 陳傳 朱誥 張吹立
六年賈黯牓
張瑗 孫昌齡 錢頭 胡朝宗
張天經 陸起 胡宗陽 張著
施肅 虞太微 嚴君貺 王翔
皇祐三年馮京牓
錢公輔 潘隆禮 施辯 裴著水
潘與稽 王夷直 余康使 錢公瑾
虞大熙 李宗孟
三年鄭澥牓
宣 奚若 邵叔庠 張天占
陳大順 朱伯玉 強相如 陳齊
曹振
嘉祐二年章衡牓
胡憲臣 孫雲 蔣之奇 蘇舜舉
嚴助 丁騭 張思 胡信臣
單錫 胡象德 姚仲容
四年劉煇牓
胡宗愈 李(金戊)
六年王俊民牓
丁瀣 孫授 胡宗哲 胡宗師
李 孫開
八年許將牓
袁默 孫廷筠 王澤民 邵光
李鎮 沈兌
治平二年彭汝礪牓
凌浩 馮震 李宗古 沈充
陳毅 陳需 胡宗炎 胡宗回
孫庭臣 馬隆 張磐
四年許安世牓
張舉 李公弼 黃轍 鄭佾
盧約 黃遠 葉安節 張景修
胡宗原 沈思中 沈元 黃康民
張璘 胡愬
熙寧三年葉祖洽牓
蕭崿 史邈 鄧棐 莊誼
朱旦 陳敏 方次夔 章甫
呂俱 劉籲 蔣津 范子淵
林辟非 張修 應昭式 呂公美
應亞 陳楚材 鄭安平 胡知默
許彥 張敷 王昕 周昌諤
陳之邵 張世望 葛書舉 吳彥
張與 方蓁 李莊 沈通
張昱
熙寧六年余中牓
余中 邵剛 【 省元】 張常 華棣
練亨甫 陶兌 邵如 蔡淵
施天倪 祖洽 游勛 葛書思
呂适 邵材 許通 邵潛
李端夫 黃頡 蔡蹈 霍漢英
方穀葛 葛光 邵權 吳翃
周鎮 沈初 紀孫永 俞讜
祖理 沈禮 朱師古 吳重
丁綖 陸元光 虞防 顧林宗
邵樞 蔣之美
九年徐鐸牓
沈沖 惠(上甫下方) 虞貴 周明之
李彥武 陳廓 沈復 邵濤
吳傅 陳至 黃因 葉申甫
胡覲臣 強俶
元豐二年時彥牓
王渙之 秦元亨
陳嘉言 胡端修 莊徽 張彥輔
周諶 費古 邵 李持
劉銳 李詩 蔣靜 凌伯雄
薛開宗 呂袞 王鴻之 蔣天麟
沈光遠 沈偕
五年黃裳牓
鄒浩 余幹 葉安節 暨陶
黃深 陸元成 紀霖 孫昌期
丁元賓 秦宗臣 胡伯适 強佐 張國輔
八年焦蹈牓
周本 馬衷 皇甫漢傑 虞芮
袁點 張大年 苗兼 姚祐
周天倪 姚佑 張彀
元祐三年李常寧牓
杜之邵 蔣鍇 張大忠
嚴惇 沈濟 慕容彥逄 【 詞科】
郭三益 唐公綽 傅紳
六年馬涓牓
邵榑 王周 胡從易 俞圓
朱袞 蔣圓 蔣 鄭倞
胡充 沈楊 蔣琳
王安民 鄒起 【 省元】 蔣開元
九年畢漸牓
洪擬 范桓 葛師望 張璿
葛家 尤輝 路喬年 葛長卿
楊植 許德之 黃中美 蔣安上 葛皞
紹聖二年宏詞科
瀛州防禦推官知鄂州崇陽縣慕容彥逢
紹聖四年何昌言牓
孫穆 魏憲 葛次仲 湯嶠
胡常 霍旟 葛勝仲 施天侔
唐昌期 李籍 李彥發 錢顯道
錢捷 李熙嘏 周滂 嚴踰
余思 焦大雅 蔣之武
元符三年李釜牓
余京 惠柔民 江滋 沈積中
華仲平 胡文修 王岡 王瞻
李端淑 唐顧言 蘇昌時 張
孫志康 陳輹 周泂 詹折
余褎 虞蕃 唐彥光 華鎮
元符四年
知河中府錄事參軍充兗州州學教授葛勝仲
崇寧二年霍端友牓
霍端友 李端彥 苗安世 胡交修
沈暐 李熙靖 潘兌 錢遠猷
曾晏 邵林 袁植 胡賡
孫近 張守 洪遘 李充
成巳 邵哲 吳遷
四年李曄牓 【 是年詔舉道題】
孫達
五年蔡嶷牓
丁彬 李謨 李好古 吳懋
施坰 胡世將 唐作求 高志行
吳愈 張汝舟 霍筠 陳時舉
申甫 胡唐老 唐元衡 沈時中
陵翱
是年宏詞科一人
前衢州司理參軍孫近
大觀三年賈安宅牓
吳秀實 惠需 張宰 錢耜
張宇 盧察 張寀 沈松年
陳倜 孫覿 李上行 沈禹卿
費肅 范越 葛師仲 孫棋
孫(木巳) 強公桓 邵邦達 宋康侯
王(王巳) 惠安民 錢紳 李端方
袁正功 郭去病 王彥偁 道大亨
李端行 曾璉 徐漸 葛彥成
政和二年莫儔牓
丁宗旦 范振 丁騆 莊安常
許元宗 楊栝 孫畋 凌伯玉
葛正仲 許端夫 孫時 蔣寧祖
吳傚 李僧瀹 許知徵 常因
吳福時 潘佸 王楊 張文
嚴 孫畸 【 三年貢士】
是年詞學兼茂科一人
文林郎前開州觀察推官李熙靖
四年詞學兼茂科一人
將仕郎孫覿
是年免省學錄樂成賜及第一人
蔣用行
政和五年何牓
張汝能 湯穆 張炎 張燾
李僧石 李元裕 楊陞 錢濬明
胡思忠 戴圭 繆昌彥 單子發
錢縉 唐棣
是年詞學兼茂科二人
儒林郎吳交修
將仕郎李木
八年嘉王牓
何大圭 強公諶 唐楫 薛璿
貝寶 顧克明 胡近 陳煜
林克明 孫謙亨 蔣全 李預
葛价卿 陳端虛 趙士衡 張參
蔣仲龍
是年詞學兼茂科一人
從事郎前越州會稽丞張守
宣和三年何渙牓
張端臣 邵居 張國秀 蔣及祖
周弼 朱友聞 周林 朱德行
蔣榮祖 張莘 陳渙 胡珵
費介
四年幸學賜上舍出身一人
丁祉
宣和六年沈昭牓
周葵 吳若 葛立經 陳郁
陳曄 陸安民 胡浚明 張汝楫
華權 吳中基 周楙 朱舉直
葛立悌 毛逢 張希亮 單時
張翬 胡庸 張旦 湯堯咨
唐悌 陸俊民
是年詞學兼茂科一人
奉議郎袁植
建炎二年李易牓
唐時升 強公述 苗元裔 邵才
皇甫義山 孫衛 錢壽朋 邵咨
蔣夔 孫汝翼 蔣汝功 胡端揆
是年詞學兼茂科一人
朝奉郎袁正功 【 兄植】
紹興二年張九成牓
陳祖言 樓林 陳之淵 陳棠
強黻 許虞卿 丁汝龍 盧習
楊炬 周孝能 邵點 元益
陳之茂 許衍之 【 時奏名第一】
五年汪應辰牓
裴述 姚虞卿 唐畸 濮俊民
周楙 薛允功
八年黃公度牓
周樂 唐友聞 蔣烈 周宗望
丁婁明
十二年陳誠之牓
唐孚 許仲 莊璿 沈以莊
王裳 余佽 孫迢 沈義聞
費鍇 朱賁 唐希 程幾
十五年劉章牓
許必勝 【 一甲第三】 沈端弼 嚴阜成 周麟之
李輔 孫觀德 李薦何 何(羑去久改火)成
薛抗 吳知常 皇甫秉文 孫希
許晟
十八年王佐牓
吳幬 尤(羑去久改火) 龔尹 陳(上穴下表)
鄒 馮公亮 戴幾先 徐曰章
吳幬 許(王壽) 胡觀國 李左
陳長源 沈文 俞舜凱
是年博學宏詞科一人
左迪功郎周麟之
二十一年趙達牓
蔣芾 【 一甲第三】 陳綱 袁昺 程聞一
虞嶼 陳泰安 符祖文 蔣億
二十四年張孝祥牓
陳資深 戴達先 王淑孫 單偁
惠哲 李允外 沈宗契 沈必豫
周仲昌 莊鴻舉 王瀹 沈(木巳)
霍驥孫 惠迪 呂克成 【 特奏第一】
二十七年王十朋牓
唐光謙 邵銳 朱懋德 李遠
沈宗禹 吳博 李好古 吳遇
三十年梁克家牓 【 江陰隸常州】
楊恂 耿秉 楊守 張(馬勻)
何武仲 孫璉 陳翥 呂棐
王椿 沈宗說 趙善登 趙不愚
曹炬 曹機 吳師尹 曹嶧
邊察 吳宗旦 沈蔚 周夢若
三十二年上舍釋褐賜出身
張濤
隆興元年木待問牓
邵文饒 張泌 李祥 邵文炳
蔣蘩 唐鑄 陳紀 趙善章
李純孝 趙師湜 趙善言 沃興祖
李應 申錫 蕭鶚 朱濟
乾道二年蕭國梁牓
蔡勘 莊鴻漸 趙善耆 許
趙公植 曾燾 章復 戴履
趙汝功 趙伯玉 趙善老 李機
丁逄 張坦之 許時 章樾
五年鄭僑牓
周 【 上舍】 趙師沔 【 承信郎】 趙善登 趙彥輔
沈成章 臧度 錢之望 孫薡
朱諤 宋京
八年黃定牓
徐鼎 沈千里 邊密 趙汝嘉
胡濟 詹易守 趙彥弼 趙傑之
吳銑 李日休 鍾鼎臣
淳熙二年詹騤牓
尤概 趙汝楫 趙師渥 【 保義郎】 陳紳
張逢 張諤 譚良顯
五年姚穎牓
吳夢符 吳悝 沈有開 李日宣 陳(上古下心)
八年黃由牓
傅誠 蔣佑 高可行 沈明祖
傅丙 唐有巳
十一年衛涇牓
元伯涇 【 朝奉郎】 周煒 【 上舍】 趙善 邵宗衡
鄭昉 孫人傑 濮雲 秦榛 【 上舍】
十四年王容牓
霍權 【 內舍】 錢之奇 于珵 鄭直柔
傅益 錢渡 蔣誼 張驤
費塤 【 修職郎】 胡熙載 沈仚 王洋
黃叔獻 唐由巳 王元實 【 武舉】
紹熙元年余復牓
濮宇 胡輔之 邊烈 周南
王通 【 文林郎】
四年陳亮牓
趙希畸 【 忠翊郎】 李世傑 邵文煥 惠純夫
馮多福 宋津 趙彥珫 【 迪功郎】 汪仁榮
惠毓 蔣惟曉 孫庭詢 蔣本
慶元二年鄒應龍牓
趙希(上常下心) 【 承節郎】 惠端方 李樁 趙希 【 迪功郎】
錢庭玉 【 文林郎】 張訢 【 朝散郎】 沈唐老
三年曾從龍牓
黃敏夫 朱拱臣 【 迪功郎】 包九成 尤森
于畸 趙希仕 【 承郎】 趙希珫 于瑀
嘉泰二年符行簡牓
楊琮 蔣褎然 施玉藻 周大猷
吳宗王 王正之 惠棐 沈宗輔
元洀
開禧元年毛自知牓
惠有大 張箎 周舜欽 孫廷
張晉之 王登
嘉定元年鄭自誠牓
錢明德 錢相 沈超遠 徐潤
施繼寅 祖思 尤 【 迪功郎】 施及 【 是年試史教官】
陳紱 丁鎔 元伯潛 陳起莘 蔣垕
四年趙建大牓
劉夢呂 濮寀 蔣公擇
七年袁甫牓
鄭子恭 【 上舍】 張庚 傅學古 趙希柔
十年吳潛牓
王登 趙汝苾 趙汝芷 趙希和
莊夢旂 馬矗 于珙
十三年劉渭牓
彭彝 陸慶洪
十五年賜第一人
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薛極
十六年蔣重珍牓
蔣重珍 季晞顏 趙興秉 蔣安仁
強公瓘 薛耆年 張大中 王義端
張正辰 張煥 蕭日新
寶慶二年王會龍牓
費(上登下廾) 惲文 趙希瑾 【 秉義】 湯紀
何倫 趙善 施從龍 【 太學內舍】 趙冏皿夫
趙希渠 趙汝炬 趙汝奭 【 忠翊】 趙與鉯
趙汝(汀去丁改箇) 趙勳夫 趙彥相 【 儒林】 蔣孝參
李申錫 【 從事】 宋宗
紹定二年黃朴牓
強琪 湯日新 李錫 趙與煇
趙與善 趙與諒 胡元發 丁埴 【 承直】
四年上舍釋褐一人
李景勉
五年徐元杰牓
莊公邁 趙與燔 【 宗學上舍】 瞿夢龍 趙崇頃
向士璧 蔣應新
端平二年吳叔告牓
趙汝蓀 【 忠翊】 胡夢祺 宣發 趙汝軌
嘉熙二年周坦牓
趙崇 趙汝礪 【 上舍】 強琠 裴邦彥
陳端學 蔣芝瑞 唐明桂
淳祐元年徐儼夫牓
史君訥 趙希楒 【 忠訓】 胡夢高 王允升
四年劉夢炎牓
薛士豫 強應夔 張斗樞 周夢升
蔣(木彝) 陸當可 蘇浚明
七年張淵微牓
陸宇 閔闐 胡用存 胡晞令
趙與熹
十年方逄辰牓
趙崇(青頁) 趙孟
十二年試中教官一人
迪功郎通州海門縣主簿胡用存
寶祐元年姚勉牓
霍超龍
是年博學宏詞一人
褚中
四年文天祥牓
沈亨辰 王桂發 邵煥有 蔣岩
趙必
開慶元年周震炎牓
薛堉 董雷發
景定三年方山京牓
楊宜元 凌萬頃 尤棟 楊起西
王應時
咸淳元年阮登炳牓
趙孟(汀去丁改臨) 蔣應炎 陳炤 趙崇頫
邵夢接 楊首龍
重修毗陵志卷第十二
武備
常內郡也廂禁兵置于郡分寨兵置于縣厥有定制邇年申儆軍實復刱沿江民兵增游擊忠衛二屯郡守實節制之若他司忠節一軍亦駐境上建置之繇並條於左
諸軍
禁軍
國初以禁軍衛京師 上命征討則遣戍於外 康定後議者以禁兵不耐勞苦不習水土遂募就糧軍始於陜西河北行於諸道乃有在外禁兵本郡嘗置宣毅一指揮後廢不補 嘉祐間 詔荊南等郡置威果 【 兩朝史志】 今郡有威果亦 嘉祐後置雄節本 熙寧之教 廂軍 元豐陞為禁軍焉
威果六十六指揮
營在州橋南街西額舊管四百人
雄節十二指揮
營在通判廳東街北額舊管五百人
廂軍
藝祖鑒唐末藩鎮跋扈選州兵強壯者部送京師以補禁衛餘留本城謂之廂兵僅給役使本郡有手有本城 【 義同篙三朝史志元文】 而手先發 皇祐中富公弼安撫京東因募流民伉健者為廂兵訓以武伎東南倣而行之 【 三朝兩朝史志】 熙寧二年改兩浙廂軍曰崇節加教閱二字於軍額繼又以諸路廂兵名號不一併不教閱皆為崇節惟因事而募如工作部傳埭堰等及牢城剩員則仍舊焉 【 長編】
崇節十九指揮
營在州倉南街西
崇節二十一指揮
營在金斗門內街
崇節三十六指揮
營在行春門內街北
崇節三十六指揮
營附威果營內
壯城
營在廂軍營額舊管百人
作院
營無定所額舊管八十人
遞鋪
營在金斗門外
牢城
營在雄節營東
奔牛鎮閘兵
額管百人
諸縣弓兵
建隆三年 詔諸縣以戶口數定弓兵額多寡滿萬戶者五十人餘以次降殺今四尉司之額率加羡蓋後嘗增募也
晉陵
營無定所額舊管一百人
武進
營無定所額舊管九十人
無錫
營無定所額舊管一百二十人
宜興
營無定所額舊管一百一十人
諸寨土兵
郡傅城置巡檢司而屬縣亦置山水寨蓋有警輒補豫備之意也
管界
寨在西水門外南岸額舊管一百五十人
馬跡〔晉陵〕
寨在縣南百里太湖馬跡山額舊管一百七十五人
小河〔武進〕
寨在縣北六十里鄭港濱大江額舊管一百九十五人
香蘭〔宜興〕
寨在縣東南五十里太湖側香蘭山接安吉州長興縣境額舊管百八十五人
分界
寨在縣西南九十里接廣德軍廣德縣界額舊管百人
沿江民兵
教場
教場在郡治東北隅廣十有四丈袤八十丈軒廳各三楹翼屋七楹東西廡同 【 又小教場在郡圃有閱武亭今廢】
外縣廢置
水軍
寨舊在宜興縣南境南唐宋延魯以檢校官銀青光祿大夫為義興君山十寨水軍都虞候蓋李氏于此備吳越也
國朝廢
牧馬
寨舊有二一在宜興縣法藏寺前一在潼渚村 中興後為殿司牧放之所 乾道間徙蘇湖等郡
重修毗陵志卷第十三
風土
禹貢載土地之產周官稽生齒之數皆重事也毗陵在唐貢物有 我
朝俾庶邦惟正之供示不擾也於是地不愛寶戶版日繁咸得以食其土之所有囿於
帝力而不知焉
戶口
按晉太康地志毗陵郡統縣七戶一萬二千宋郡國志晉陵太守領縣六戶一萬五千三百八十二口八萬一百一十三隋地理志常州統縣四戶一萬七千五百九十九唐郡國十道志常州舊領縣四戶二萬一千一百八十二口十一萬一千六百有六天寶中領縣五戶十萬二千六百三十一口六十九萬四千七百六十七元和中戶五萬四千七百六十七周顯德中戶三萬七千七百八十九
皇朝景德中戶六萬四千七百六十九丁八萬四千九百九十三祥符中主戶九萬三百六十九客戶五萬五千四百四十四熙寧中主戶九萬八百五十三客戶四萬五千五百有八
今主戶
客戶
主丁
客丁
風俗
有吳之開國也建自泰伯宣于延陵高節所興由克遜以立風俗 【 左太賦】
毗陵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南
其人君子尚義庸庶敦龐
永嘉之後衣冠避難多所萃止藝文儒術斯之為盛 【 杜佑通典】
土貢
紗十匹 【 郡下市令司買充】
紵布十匹 【 郡下武進縣買充】
按通典唐晉陵郡貢細青紵布十匹潘洞圖經貢蕷藥產無錫膠山九域志歲貢席三千領支繫省錢市草於橫林鎮織於 闕下又唐貢茶事見古蹟門茶舍注 【 以上皆舊貢】
土產
穀之屬
稻 【 爾雅稌稻注沛國呼為稌說文謂稻為(去車改禾)稌屬也(去車改禾)之名秫字林云(去車改禾)粘稻而稻不粘此其異耳今夏熟者曰早禾冬熟者晚禾品色不一難以枚數】
粟 【 爾雅云稷有禾(禾奐)二種江東呼為粢】
麥 【 廣雅云大麰也小(禾來)也又有荍麥爾雅云蟭蜉秋花冬實】
麻 【 有二種一曰胡麻廣雅云巨勝膏可壓油一日大麻爾雅云枲皮可績布其實為黂用以為乳酪】
豆 【 詩云菽大者紫青黃黑四色小者赤菉二色又有虎爪羊角刀鞘及黑白稨豆亦名鵲豆可藥可食一種名蠶豆四月間有之】
帛之屬
羅
綾
紗
紬
絹 【 曩有機戶善織號晉陵絹今絕郡之民戶歲輸租絹皆先期于溧陽諸處售以充賦】
布 【 有苧麻二種】
貨之屬
茶 【 詩云茶爾雅云檟苦茶陸羽茶經云浙西以湖州為上常州次之產宜興】
炭 【 出宜興】
花之屬
牡丹 【 多種唐人呼為木芍藥蘇東坡嘗賦太平寺牡丹】
芍藥 【 多種韓詩注云離草言將離別贈此草也王元之謂見毛鄭詩百花之中其名最古】
海棠 【 花如紫錦又有垂絲海棠色淡紅多葉而枝下白】
山茶 【 色紅東坡詩云葉厚有稜犀甲健花深少態鶴頭丹又有白山茶山谷嘗有賦】
巖桂 【 一名木犀有丹黃白三色及四時開者】
棣棠 【 詩云棠棣梅聖俞所謂(革華)鄂芸黃殿後花是也】
紫薇 【 俗謂怕痒花以其木膚時自脫也楊誠齋詩云誰道花無紅十日紫薇長放半年花】
酴(酉縻) 【 蔓生承之以架春晚盛甚黃山谷詩云風流徹骨成春酒夢寐宜人入枕囊舊傳洛京貢酒其色如之江西人採以為枕衣】
木香 【 花似酴(酉縻)而小有黃白二種而白者香】
薔薇 【 有五色枝上多剌東坡詞云笑怕薔薇看又有黃薔薇香亦清洌】
瑞香 【 一名錦薰籠張祠部以瑞為睡故云曾廬山睡裏聞東坡詞云領中飄下瑞香驚起謫仙春夢其意甚婉】
丁香 【 一名百結香杜少陵詩云細葉帶浮毛疏枝披素艷】
秋香 【 榦弱花柔香甚清遠】
菊 【 爾雅云治牆其種不一夏已開而秋浸盛東坡與朱遜之論菊多接花遜之曰菊當以黃為正東坡遂賦之曰坤裳有正色鞠衣亦令名一從人偽勝遂與天力爭】
梔子 【 一作支子上林賦云鮮支黃礫注鮮支支子也謝靈運賦云林蘭迎雪而揚猗注林蘭亦支子也佛書呼為薝蔔故東坡有花開薝蔔人間佛之句】
木芙蓉 【 一名拒霜有夏秋二種宋景文詩云木末芙蓉語當時不是真今來木末見愁殺擬騷人自注楚詞搴芙蓉兮木末蓋假之為喻爾】
水仙 【 一名雅蒜有二種而多葉者佳山谷有山礬是弟梅是兄之句】
錦帶 【 一名海仙王元之謂其種得于海州山谷故云枝長花密若錦帶然少陵詩云香聞錦帶羹言可茹也】
金沙 【 似紅薔薇山谷詩云紫綿揉色似金沙】
長春 【 一名月季東坡詩云幽芳本長春暫碎如蝕月】
玉簪 【 一名白鶴質素而香其狀類之古詩云燕罷瑤池阿母家飛瓊扶上紫雲車玉簪墮地無人拾化作東南第一花】
紫鶴 【 似白鶴而小色淺紫初夏先開】
玫瑰 【 一名徘徊花有紫白二色】
辛夷 【 一名木筆初發似之白樂天詩云紫粉筆 尖火焰紅胭脂染小蓮花】
迎春 【 一名黃雀兒晏元獻詩云淺艷侔鶯羽纖條結兔絲】
八仙 【 狀類瓊花而八蝶簇一心有小蝶簇聚者曰玉蝴蝶】
山丹 【 東波所謂錯落馬瑙槃是也】
剪金 【 花如金茸全類剪羽】
夜合 【 一名合昏一名合歡嵇康云合歡蠲忿古今注云青裳陳后山所謂探囊一試黃昏湯即是花也】
百合 【 本草云摩羅或云蚯蚓所化根類胡蒜花色淺黃上有黑點如灑墨然】
罌粟 【 本草云罌子粟蘇潁濱詩云罌小如罌粟細如粟與麥皆種與穄皆熟斫作牛乳烹為佛粥】
杜鵑 【 唐正元中有僧移種鶴林寺或見紅裳女子遊花下俗傳花神即此花也】
石竹 【 發生花如纈錦李太白有石竹綠羅衣之句】
蜀葵 【 爾雅云菺戎葵有紅紫白錦四色惟黃者如金盃然至秋方開】
滴滴金 【 一名滴露陶弼詩云九秋珠露滴成芽】
含笑 【 有紫白二色丁晉公詩云花名含笑笑何人】
麗春 【 多色花四出葉端如線稜少陵詩云百草競春榮麗春應最勝】
金燈 【 莖直上末分數枝枝一花光焰如燈晏元獻之說如此】
木槿 【 詩云舜華朝榮夕悴言色易衰爾一名日及花施肩吾詩云但看日及花惟是朝可憐】
牽牛 【 蔓生籬垣花可漬薑梅聖俞詩云時置梅滷間染薑奉盤羞】
雞冠 【 佛書云波羅奢花山谷詩云紫冠黃鈿網絲窠】
玉屑 【 一名真珠花張芸叟詩云千璣萬琣照庭隅又云綠階遶砌總真珠】
金鳳 【 一名鳳兒花有數色文與可詩云花有金鳳為小叢秋色已深方秀發】
天竺 【 花如粟而成穗結子甚赤深冬可翫】
凌霄 【 附木蔓生有毒淩晨仰視花露滴目則喪明左太詩云鬱鬱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注謂凌霄也】
赤藤 【 亦附木而茂或照影水中青紅可愛詳見罨畫溪】
紫荊 【 本草云田氏之荊周景式謂古有兄弟意欲分異三荊同株驚歎復合】
躑躅
良薑 【 莖葉如薑花紅紫色】
果之屬
梅 【 多種石亭蘚梅最奇古楊誠齋詩云一相南枝泒五房黃紅萼綠蠟鴛鴦又有千葉者名江梅其實惟團消甚酸山谷謂京洛間有一種花香氣如梅類女工撚蠟所成因名蠟梅因此盛于京師與千葉皆無實】
桃 【 多種唐明皇名為銷恨花有緋碧白桃皆千葉無實小春開者為小桃其實有御愛桃餅子桃崑崙桃錦桃數種惟十月熟者為寒桃】
杏 【 花類紅梅而豐艷東坡詩云零露滋月葉濕風散晴葩實有丹杏金杏】
李 【 花如積雪元微之有葦綃開萬朵之句實有麥熟橫枝紫綠數種李直夫第果品以綠李為首又有郁李一名雀李花粉紅實如朱櫻】
梨 【 花如李而大最宜月下前輩詩云梨花院落溶溶月其實難得佳者】
蓮 【 詩注扶蕖其華菡萏爾雅云芙蕖亦名水芝宋之問秋蓮賦序云天地清令紅渠菡萏以清令對菡萏蓋謂菡萏為花開之狀花有紅白碧三種皆結實名為湖目又有千葉者無實】
藕 【 白花者乃甘脆昌黎詩云冷比雪霜廿比蜜一片入口沉痾痊其條初抽可茹柳子厚云珍蔬拆玉茹】
榴 【 一名丹若又名天槳有紅黃二種王元之詩云誰家巧婦閑針線一撮生紅熨不開秋實甚大又有紅千葉者大如酒杯】
枇杷 【 一名盧橘一名壺橘謝瞻賦云稟金秋之清條抱青陽之和煦肇寒葩于結霜成炎果乎纖露言備四時之氣也】
楊梅 【 色紫而味甘者不減越梅東坡詩云南村諸楊北村盧謂楊梅盧橘也】
橙 【 皮皺而色黃或縷為藥或搗為虀可薦膾鱠斫螯之味張芸叟詩云異味欲搗虀寒香先漬手】
櫻桃 【 爾雅云楔一名荊桃一名含桃俗呼鶯桃有朱蠟二色韓偓詩云合充鳳實留三島誰許鶯偷過五湖】
來禽 【 俗呼林擒王逸少有來禽青李帖陳后山詩云來禽花高不受折昨暮胭脂今日雪】
秋子 【 似來禽而小文與可嘗有詩】
海紅 【 似海棠結子如彈】
蒲萄 【 一名馬乳色紫又有水晶者味尤勝昌黎詩云賸欲滿盤堆馬乳莫辭添竹引龍鬚】
栗 【 詩云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其實熟則罅拆又有榛栗似栗而小又有椎栗小而圓黑】
銀杏 【 一名鴨腳子舊傳三十年方開花著子歐公詩云始摘才三四歲久子漸多驗之信然】
棗 【 有小大二種詩云八月剝棗注剝撲也王金陵字說乃謂剝其皮而進之舛矣】
柿 【 細大不等色皆綠滲以成瀋則表裏俱紅皮薄而味甘】
胡桃 【 一名桃本生西張騫歸致其種外剛樸而內柔甘孔文舉書云多惠胡桃深知篤意】
瓜 【 二種有外青而內白者表裏如碧玉色者最甘】
西瓜 【 形如匾蒲而圓色極青翠其味甘冷可留致遠載松漠紀聞近多此種或刳其中漬以蜜經旬皆成汁渴飲甚佳】
木瓜 【 詩注云楙木爾雅云楙宋何承天謂嘉木嘗作賦唐蕭嵩亦有嘉木詩】
菱 【 爾雅云菱蕨攗注今水中芰引字林云楚人名菱為芰可食國語屈到嗜芰俗云菱角是也武陵記兩角曰菱四角曰芰通謂之水栗人多以芰為荷魏都賦云丹藕凌波綠芰汎濤則二物判然矣】
芡 【 莊子云雞雍注雞頭一名鴻頭亦謂水硫黃以其日中開花性甚(日耎)聖俞詩云蝟毛蒼蒼磔不死銅盤矗矗釘頭生吳雞敗絳幘碎海蜂挾出真珠明】
葛 【 春生苗引蔓根大如臂煮食甚甘可以已渴】
荸薺 【 爾雅云芍鳧茈注生下田苗如龍鬚而細根如指頭黑色可食】
茨菰 【 一名田酥一名白地栗葉如翦服幹如嫩蒲開小白花根大如杏】
棠毬 【 生山野間有黃紅二色】
蔬之屬
山花 【 或曰防風苗莖纖弱而長味甚甘脆與竹姑並產宜興惠茂吉嘗有賦】
竹姑 【 春初雨過則漫山皆紅柔嫩甘鮮尤可茹陳子高有吐魰斕斑竹姑赤之句蓋二物同時而出皆珍品也】
筍 【 爾雅云竹萌春初早出謂燕筍而四月浸盛又有貓頭筍及苦筍皆產宜興山谷賦云甘脆愜富小苦而反成味又詩云貓頭突兀想穿籬】
蕨 【 爾雅云蕨草木疏周秦曰蕨齊魯曰腳以其初生似腳唐人詩云蕨芽已作小兒拳東坡云慚愧春山筍蕨甜蓋多取以配筍焉】
芥 【 有紫芥黃芥惟臺心最辛脆又有芥苗東坡詩云蘆菔生兒芥有孫】
菘 【 多種四時皆有冬初其本尤壯可作虀即周顒所謂秋末晚菘也】
芸臺 【 其子亦可厭油】
茭白 【 一名菰首春亦生筍其大者如兒臂亦謂菰平中有墨者名茭鬱】
瓜 【 有梢瓜冬瓜二種】
瓠 【 詩云瓠犀爾雅云棲瓣注瓠中瓣也味甘問有苦者又一種名瓢所謂瓜瓠之瓠即今胡盧唐盧懷謹嘗蒸以召客東坡詩云爛蒸鵝鴨乃瓠壺】
蕷 【 一名蹲鴟本草名士預其大如甌皮紫而肉白者名藷蕷東坡詩云作玉糝羹】
茄 【 酉陽雜俎云茄連華之名當作革遐反又名崑崙瓜有紫白二種】
胡荽 【 一名園荽又一種為竹明荽幼幼新書云鵝不食草】
香萊 【 有細大二種而細者尤香】
甘菊 【 莖紫味香葉可茹又一種莖青味苦不堪食者名苦意】
馬蘭 【 廣雅云 薤葉微似波稜】
藥之屬
石蠶 【 陶隱居云形類老蠶附石而生猶海中蠣蛤輩亦動物】
杏葉草 【 一名金盞草蔓生籬下葉葉相對秋後有子如雞頭】
石逍遙草 【 冬夏常無花實生亦不多本草謂此三品產常州】
紫堇 【 本草云晉陵郡名水蔔萊】
菖蒲 【 周禮云昌本左傳云昌歜本草云昌陽亦云堯韭別說云陽羨生水石間根葉極緊細一寸不啻九節人多以瓦石器種之又一種葉潤而長隱起如劍春】
蕷藥 【 一名王廷又名修脆紫細 葉似牽牛而光澤開細白花結實如鈴根白色而膩】
麥門冬 【 一名羊韭亦名馬韭花淡紅如蓼結實如青珠根如穬麥】
半夏 【 一名守田又名地文苗一莖莖端三葉有二種相重上小下大外黃內白】
蘇 【 爾雅云蘇桂荏注以味辛類荏一種色紫而香為紫蘇又一種兩葉根花繁白色味辛而香為蘇亦名雞蘇】
荊芥 【 一名假蘇以其香氣似蘇亦名薑竹蓋聲之訛爾】
椒 【 詩椒聊陸璣疏云似茱萸有針剌莖葉堅而滑】
白蒿 【 爾雅云蘩皤蒿其葉似艾俗呼蓬蒿】
何首烏 【 一名野苗又名地精本名交因何姓人服之得名秋冬取根赤者雄白者雌】
薄荷 【 莖葉似荏而實經冬不枯】
薏苡 【 一名屋菼又云起實春生苗莖高三四尺葉類黍開紅白花成穗結實如珠亦名薏珠子生交趾者名(草去早改幹)珠】
茱萸 【 禮記云藙博雅云樧九日取以配菊山谷煎茶賦云或去藙而用薑是也】
香薷 【 一名香葇似水蘇而葉細俗 香茸】
桑白根 【 採以銅刀刮去皮取其白霜後乃佳】
牛蒡子 【 一名惡實大如領結子殼類栗實小而多剌俗呼鼠粘子】
菟絲子 【 爾雅云唐蒙又云女蘿本草云赤呂氏春秋云蔓生無根言根不屬地今觀其苗初生延緣遍地不能自起得定草便纏繞而上根漸絕焉】
鶴虱 【 一名鵠虱葉皺如紫蘇而尖 黃白花似菊結實極細夢溪筆談名地松】
牽牛子 【 酉陽雜俎云盆甑草本草名金鈴亦曰草金鈴】
栝樓 【 詩云果蓏之實爾雅云天瓜本草云地樓蔓生花淺黃色實在花下亦名王瓜】
薺苨 【 爾雅曰苨莖似人參而葉小異根又類桔梗但無心耳】
羊蹄 【 詩云葍本草云鬼目葉狹而長類蒿芭花開成穗俗呼禿菜蓋葍訛為禿】
積雪草 【 葉圓如錢莖細而勁謂之地錢亦名連錢草】
垣衣 【 一名昔邪又名天韭垣蠃生墻陰其在屋上者名屋遊】
射干 【 一名烏扇又名烏霎花圃多種亦名鳳翼秋生紅花中有赤點】
商陸 【 爾雅云遂薚馬尾注廣雅云馬尾商陸本草云薚江東呼為當陸莖青赤至柔脆開紅紫花成朵】
馬勃 【 一名馬 生園中久腐處虛軟如紫絮彈射有粉】
連翹 【 爾雅云異翹注連苕本草云旱蓮英類水蘇花黃色結子作房似蓮而小】
灰藋 【 一名金鎖天葉莖赤葉心有白粉】
馬鞭草 【 莖似細辛葉微類蓬蒿花紫色】
青葙子 【 又名草決明苗高尺許葉細而軟花紫白色實小似莧實】
天南星 【 苗如荷梗莖如蒟醬兩枝相抱花黃色結實成穗如石榴子根似蕷而圓】
稀薟 【 俗呼火杴草苗葉似芥而狹長秋有花如菊實類鶴虱】
馬兜鈴 【 苗如藤蔓葉如山蕷開黃紫 花結實如鈴作四五瓣根名雲南亦云青木香】
車前 【 詩云芣莒注馬舄江東呼為蝦蟆衣大葉長穗生道傍亦名當道】
瞿麥 【 一名雀麥亦云燕麥莖生細葉花紅紫赤色劉禹錫所謂免葵燕麥者是也】
茅根 【 詩云菅茅春生茅布地如針俗呼茅針夏開白花茸茸然根至潔白】
王瓜 【 一名土瓜生籬落間子如楊梅】
草之屬
芝 【 其色有五生則為瑞】
蘭蕙 【 山谷云一幹一花而香有餘者蘭一榦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多產宜興】
萱 【 詩云草本草云忘憂博物志云萱草忘憂又名鹿蔥有千葉者俗呼宜男阮籍詩諠草樹蘭房蓋諠字與諼同】
芭蕉 【 葉碧而脆茂密如林張文潛詩云翠旍舒曉日綠錦障西風方芽甲時移植水石則柔弱可翫】
薜荔 【 蔓生木石垣墻間少陵詩所謂青綠薜荔】
鳳尾 【 生垣墻間其狀類之】
藍 【 葉如水蓼陶隱居云即今染碧者亦名菘藍汁可作澱又有紅藍花亦名黃藍博物志謂張騫所致春苗夏花可染真紅】
黃草 【 莖有密節而葉類麻其皮可紉為布】
莎草 【 葉細如茸宋景文詩云青莎秀滿階】
苔 【 花細如粟少陵詩云雨過苔花潤】
荇 【 爾雅云莕接余其葉苻注叢生水中葉圓在莖端長短隨水深淺本草云鳧葵亦名豬蓴開小黃花俗呼金錢花王融雙聲詩云湖荇曄先華】
藻 【 爾雅云藻石衣注水苔】
蓼 【 一名紫蓼即水紅花一云青蓼味辛辣可和麴其大者名紅草詩云游龍爾雅云紅龍古俗呼蘢鼓】
萍 【 爾雅云蓱注江東謂之薸其大曰蘋舊傳楊花入水經宿即為萍或糝蒸為茹所謂萍齏是也】
蘆葦 【 爾雅蘆名葭華葦名葭葦小如葦而實者為菼薍其萌虇即今蘆其花皆名苔】
蔣草 【 一名菰有米如粟西京雜記謂□雅胡少陵詩云願作冷秋菰又云滑憶雕胡飯】
時蘿 【 本草名慈謀勁如馬芹而香辛故云馬芹色黑而重時蘿色褐而輕】
莞草 【 採以捆屨織蓆】
燈薪 【 叢生莖圓而勁】
鴈來紅 【 似藿而葉端色黃即玉樹後庭花也又一種名映日紅其葉盡赤】
木之屬
松 【 花上黃粉名松黃人多以湯瀹之其節為松明東坡詩云坐看十八公俯仰灰燼殘樹皮綠蘚艾或鮮傅可和諸香】
檜 【 爾雅云柏葉松身獨孤公手植三本詳見古跡】
柏 【 樊宗師園記謂柏為蒼官其子香而可爇東坡詩云銅爐燃柏子又有側柏】
杉 【 爾雅云柀一名煔注煔似松生江南本草云木類松而勁直葉附枝生若針刺】
楓 【 爾雅注云似白楊葉圓有脂而香】
槐 【 博物志云槐初生曰免目或以汁搜麥丏作湯餅少陵所謂碧鮮俱照箸是也】
桐 【 爾雅云 一名梧酉陽雜俎謂其孤枝為鳳條】
梓 【 爾雅云椅梓注即楸也陸璣云梓者楸之疏理色白而生子者梓實桐皮為椅梓】
檀 【 色黃而性堅或云黃檀】
桂 【 葉如柿中有縱紋】
槻 【 性堅而勁】
櫟 【 詩云苞櫟注柞櫟又云苞栩爾雅云(酹去酉改木)又云栩又云櫟其實 所謂橡實陸璣云柞櫟(酹去酉改木)栩皆橡櫟之通名莊子狙公賦芓疏云橡子也似栗而小】
楠 【 春生白花成簇秋結細實蜀人謂之讓木言其生直上枝葉不相妨明皇呼為端正樹】
橡 【 似柞而子可食山海經云作屋柱難腐】
槲 【 與櫟相類】
榆 【 詩云樞爾雅云樞莖春生英古人採以為麋羹張文潛詩云修柯過雲日老于雲霄】
樗 【 爾雅楮生樗北人謂之山椿木疏而氣臭莊子所謂臃腫曲拳不中繩墨規矩者也】
椿 【 與樗相似木實而葉香】
楮 【 俗呼為穀生子如彈秋深則紅皮可擣紙東坡有老楮詩】
朴 【 皮鱗皴而厚】
楝 【 東皋雜錄江南自春至夏有二十四風信梅花最先棟花最後唐人詩云棟花開後風光好】
楊 【 葉圓潤而赤枝柯短硬昔有喻植楊之利天下易生之木也倒植之而生橫植之而生然一人植之一人拔之雖千日之功皆棄】
柳 【 葉狹長而青枝柯長軟】
檉 【 葉細而枝柔一名西河柳又名春柳夏著花粉紅如粟又一種曰櫸少陵詩云櫸柳枝枝弱】
黃楊 【 歲長三寸閏則縮 東坡所謂厄閏年歐公嘗有賦】
白楊 【 爾雅云栘葉圓蒂弱無風自動亦云消楊又有水楊生水際爾雅所謂旄澤柳是也】
桑 【 有黃桑花桑采以飼蠶】
柘 【 葉勁而有致】
冬青 【 其葉常青四時不改許渾詩云未秋紅實淺經冬綠陰寒唐禁中呼為萬年枝韓子蒼詩云無人知是萬年枝】
烏臼 【 葉似梨杏花黃白而子黑也】
(木 )櫚 【 亦名栟櫚梅聖俞詩云青青栟櫚樹散葉如車輪】
枳 【 叢生多刺實不堪食俗呼狗橘】
皂莢 【 南史云黃塵污人衣皂莢相料理】
棠梨 【 似樗櫟其木惟可鐫刻】
竹之屬 【 戴凱之竹譜竹有生日謂五月十三日移植最宜亦謂竹醉將枯則生花 或云栽竹多用辰日山谷詩云夏栽醉竹逾千箇又云根須辰日斸】
慈 【 叢生冬稚筍在外夏則處中莖圓節疏明皇謂之義竹前輩屢有詩】
堇 【 竹譜音斤堅而疏節體圓而質勁】
筀 【 有三月筀五月筀產荀甚多】
淡 【 肉薄節間有粉南人燒以取瀝葉可人藥】
苦 【 肉厚而葉長闊以為鎗中虎而斃其筍俗呼甜苦筍】
金 【 色如金其抽枝處仍碧所謂黃金開碧玉外有斑紫水石篠數種】
禽之屬
烏 【 純黑而反哺者曰慈烏腹白而不反哺者曰鴉亦名鴉烏詩所謂鷽又一種名寒鴉】
鵲 【 俯鳴則陰仰鳴則晴聞其聲則喜故曰喜鵲西京雜記云乾鵲噪而行人至佛書呼為芻尼】
鷹 【 蒼黑色亦名鷙鳥通謂鷹隼】
鷂 【 西京雜記世傳鶻生三子則一為鷂即鳶也俗呼鷂鴟】
鸇 【 似鷹而小】
鶻 【 柳子厚有鶻說亦謂之鷙】
鶻嘲 【 爾雅云似鵲尾短多聲東京賦鶻嘲春鳴或云骨嘲】
鵒 【 似鵙而有幘人捕得之則翦其舌可使能言】
鶴 【 射生戶多得灰色者其白者產淮鄉】
鸛 【 詩注 水鳥也將陰雨則鳴陶隱居云有二種似鴿而巢樹者為白鸛黑色曲頸者為烏鸛或取其子則旱以能飛薄雲霄激散空雨】
鴈 【 詩注大曰鴻小曰鴈玉堂閑話云鴈宿洲渚必有伺察者謂之鴈奴金陵詩云人將伺其殆奴輒告之亟舉群寤而飛機巧無所得】
鷺 【 詩注爾雅皆云舂鉏皮日休詩云數點舂鉏煙雨微】
鸕鶿 【 善捕魚山谷詩云鸕鶿密伺魚蝦便】
鴛鴦 【 荊楚記云鄧木鳥羽毛五色雌雄相逐】
鸂鶒 【 尾五色如船拖小于鳧能食短狐杜臺卿賦云鸂鶒尋邪而逐害是也】
鶯 【 詩云倉庚疏云黃鶯又黃鸝鸝鶊黃公黃栗留昌黎詩云麥黃韻鸝鶊東坡云苦厭黃鶯聒醉眠歐公云黃栗留鳴桑葚熟】
燕 【 禮記云乙鳥爾雅云鳦一名玄鳥陶隱居云有二種胸紫身小者為越燕胸斑黑而聲大者為胡燕昌黎詩云陶喧逐風鳦】
雀 【 斑褐色又有黃色者為黃雀八九月飛稻苗間】
鳩 【 爾雅云鵠鳩注今之布穀牝牡飛鳴以羽相拂江東呼為撥穀一名桑鳩土人謂之脫卻布褲東坡詩云不愁脫褲溪水寒水中照見催租瘢本草云斑鷦又名斑鳩春分化為黃褐候秋分復為斑鳩】
桑扈 【 詩云交交桑扈注謂竊脂鳴于三月其聲似之賈逵所謂為蠶驅雀者也爾雅扈作(上戶下鳥)說文作雇又作(霍鳥)】
子規 【 離騷云雞鳩反騷云鶤(圭鳥)顏師古注一名子規一名杜鵑至三月 眾芳皆歇其聲云不如歸去晝夜不止】
伯勞 【 禮記云仲夏鵙始鳴注伯勞夏至應陰鳴詩云七月鳴鵙箋云伯勞鳴時寒之候也五月則鳴豳地晚寒左傳云伯趙司至是也】
百舌 【 禮記云反舌說文云五月陽盛于上陰萌于下百舌無陰故無聲朝野雜記云春轉夏止張芸叟詩云學盡百禽語終無自已聲】
山鷓 【 尾長色碧觜距皆紅】
雉 【 書云華蟲一名山雞俗呼雉雞】
竹雞 【 俗呼泥滑滑其聲如之東坡詩云泥深竹雞滑又云泥深厭聽雞頭滑】
鵜鶘 【 詩云鵜注鵜鴝味喙也莊子注云淘河一名提壺其聲云提葫盧山谷詩云提壺唯解勸酤酒】
練帶 【 似鵲而小尾長如帶】
青萊 【 色嫩綠而股黃】
黃頭 【 褐色善】
畫眉 【 色褐眉白梅聖俞詩云山鳥本無名兩眉如粉畫】
繡眼 【 似雀而小】
蠟嘴 【 色黃褐而喙黃】
雪姑 【 羽毛黑白相錯】
白頭翁 【 似雀而大首有白點】
穿鼻 【 似雀而小鼻端有竅】
噪天 【 善鳴 鳴即飛愈高】
啄木 【 爾雅云鴷淮南子云斲木愈踽古今異傳云雷公採藥吏所化歐公有詩】
婆餅焦 【 梅聖俞四禽言云婆餅焦兒不食】
新羅雀 【 色紅多集水中俗傳至自新羅梅聖俞詩云赤羽異蒿鴳來自東夷國】
十二紅 【 羽毛紅綠碧綠相錯】
鶉 【 列子云蛙變為鶉又曰鼠變為鶉即月令田鼠化為鴽素問云鴽鶉至道間京師鬻鶉者積于市門而水中絕無蛙聲人有得于水次半為鶉半為蛙】
鴿 【 多種張燕公令其遞書雖遠必達名為飛奴人多畜之又有野鴿】
鴞 【 周禮云惡鳴之鳥若鴞鵂也賈誼云鵩似鴞其實一物亦云梟晝日不見物夜則飛鳴】
鶬(豆鳥) 【 一名禿鶬梅聖俞所謂禿鶬尚欲遠飛去是也】
姑惡 【 水鳥也俗傳婦以姑虐死其聲故云】
鬼車 【 遇陰晦則飛鳴或云鬼車十首一為犬所斷聞其聲則擊犬使鳴以厭之歐公有詩】
蝙蝠 【 本草云伏翼又名仙鼠謂在山竅食乳髓皆千歲頭有冠淳白大如鳩鵲其如鶉未白者皆百歲而倒懸之于石乳中仙經所謂肉芝也】
獸之屬
虎 【 陽羨有白額虎為周孝公所射近歲有獲二十六虎者劉漫堂宰有詩】
豹 【 爾雅云貘白豹注似熊而小頭卑腳黑 駮文又有赤豹】
狼 【 大如犬色蒼其鳴諸孔皆沸】
狐 【 形似狸而黃鼻尖尾大】
兔 【 禮記云明視文選木蘭歌云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香貍 【 微有麝氣肉可作羹臛荀輿嘗寫貍骨方帖謂能療風】
(上鹿下章) 【 陶隱居云野肉之中(上鹿下章)鹿可食生不腥羶又非辰屬故道家取以為脯亦名(上鹿下囷)有牙者佳古今注云(上鹿下章)有牙而不能噬鹿有角而能觸】
鹿 【 詩注牝鹿為麀】
麂 【 爾雅云(上鹿下旨)一名大旄毛狗足】
野豬 【 一名封豕山海經云豪豬狟豬也夾髀有毫三數尺狟或作猳吳楚呼為鸞豬冬月食橡子肉色赤味勝于豬】
(耑) 【 一名權極肥】
猴 【 一名馬留抱朴子云獼猴壽八百歲即變為五百歲變為玃玃千歲變為蟾蜍】
獺 【 淮南子云養池魚者不畜(耑)獺】
剌蝟 【 狀微類(耑)腳短多剌尾長寸餘人觸之便藏頭足其剌不可嚮邇惟見鵲則反腹受啄人欲掩取如蚌(虫矞)然】
鼠狼 【 生田野中似鼠而尾如帚善捕鼠】
鱗介之屬
鱸 【 鱗細肉脆而味珍出江中其小者生于陂澤隋煬帝所謂金玉鱠東南之佳味蓋芼之似橙縷也】
鱣 【 爾雅云江東呼為黃魚鼻長按爾疋注似(魚覃)而短鼻口在頷下體有邪行甲無鱗肉黃大者長二三丈本草云(魚黃)】
鱘 【 鼻肉作脯名鹿頭一名鹿肉出江中】
鮭 【 一名鯢俗呼為河豚出江中開歲即有盛子二月江陰最先春深則溯流而上梅聖俞詩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生此時貴不數魚蝦蓋謂是也腹有朒白如酥名腹腴亦名西施乳】
鰣 【 骨纖肉膩而味甚腴梅聖俞詩四月鰣魚連浪花漁舟出沒浪為家甘肥不入罟師口一把青錢趁槳芽】
(魚回) 【 生江中東坡詩云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晶鱗】
鮆 【 爾雅鮤鱴刀春初出江魚又子鮆四月最盛又有湖鮆出太滆湖山海經所謂刀魚是也】
鱖 【 山海經注云大目大口細鱗有斑彩東坡賦謂狀如松江之鱸張志和詩云桃花流水鱖魚肥】
(魚扁) 【 味甚肥美少陵詩云漫釣搓頭縮項(魚扁)】
鯉 【 陶隱居云魚王唐人謂之赤(魚軍)公脊中有鱗自首至尾無小大皆三十六又有一種名黑鯉身圓而色黑】
青 【 似鯉而背青色】
白 【 板身肉美多細鯁出湖中者佳少陵詩云白魚切如玉】
鯽 【 本草云稯米所化宜臛食少陵所謂鮮鯽銀絲膾是也】
銀 【 博物志昔吳王江行食鱠棄其餘悉化為魚今出湖中有大如指者腊之可致遠梅聖俞詩云乾如會稽筍色比荊州銀】
吐魰 【 陳子高所謂吐魰斕斑是也】
鯔 【 身圓鱗細骨軟味甘】
鯧 【 似鯔而頭甚大】
橫管 【 似鯔而小】
鰍 【 春初出江北味甚腴梅聖俞有丁筋勝紫鱗之句】
鰻(虫麗) 【 似鱔而腹大色青黃本草謂善攻碕岸使輒頹圯】
(魚占) 【 詩云鰋爾雅云鰋(魚占)注江東呼為鯷本草云(魚夷)】
鱔 【 漢書鸛雀啣三鱣鱣即鱔字或作(魚單)陶隱居謂荇芩根所化風土記云夏出冬蟄】
黃顙 【 本草云黃賴一名(魚虫)(魚)似(魚占)而小背黃腹白】
黃鱔 【 詩注云鱨】
針頭 【 山海經云其頭如針江東水中有之】
餐 【 似針魚而匾此類尚多細不足錄】
龜 【 細大不等又皆有綠毫者史記云通千歲則巢于蓮葉之上】
(黿去元改敝) 【 盧仝云寒龜夏鱉一種味當以其肉充臛】
黿 【 似鱉而大今忠佑廟鳳凰池有一黿徑餘三尺】
蟹 【 宜興谿中所產尤美】
重修毗陵志卷第十四
祠廟
社稷生民之本也故郡國首重嚴事外是則表厲風俗捍禦菑害其得廟祀茲土也亦宜昔狄梁公使江南撤淫祀千七百所而存者四太伯季子伍員與焉可謂知所權度矣今自社稷而下德如季子功如忠佑者書之餘亦附見焉
社稷壇風雨壇附
州
壇在州治西南隅與學相望按舊經云社稷壇在州南一里風師壇在城東南雨師壇在城西南後徙今地社稷為壇各一主以石蓋傚唐制社稷以石為主其形如鐘剡上而下植于土祥符三年詔定諸州社稷模其狀分給四年攽社稷壇制于天下先是渭州請建風雨壇有司言唐制諸郡各壇于社稷之東西稍北三數十步無立廟之文今社稷後風師雷師雨師為壇各一主亦以石制稍殺焉歐陽氏集古錄閩遷新社記云大中十年 公遷社于神坤社稷壇皆廣丈有五尺高尺有五寸風師壇如社稷雨師壇廣丈而高尺壇壝之制防此社以后土勾龍氏稷以后稷氏配有屋十餘楹為祠官齋次
晉陵 壇在縣治東百餘步
武進 壇在縣治西廣化門外西偏
無錫 壇在縣治南百五十步
宜興 壇在縣治南一里
諸廟
州
延陵季子廟按山謙之丹陽誌云南廟在晉陵東郭外北廟在武進博落坡西廟在潤州曲阿 【 今丹陽縣延陵鎮廟有百井多堙廢】 又云墓在晉陵縣北七十里申浦西皇覽曰季子廟在毗陵暨陽鄉 【 今江陰縣】 唐開元中元宗命殷仲容摹夫子所書烏虖有吳延陵季子之墓十字以傳大歷中蕭定又刊于石 【 歐陽氏集古錄跋云季子墓錄自前世相傳以為孔子所書據張從申記云舊石湮沒蓋開元已有本矣又云孔子生平未嘗至吳不得親摹季子之墓又其字壯大非古簡牘所有以名傳之不可遽廢】 永泰中李守栖筠郡境十二詠以此居首其族子華和云季子讓社稷又能聽風詩 國朝元祐間楊無為傑題廟碑曰戰國縱橫禮義虧延陵高節救周衰當時若受諸侯惠後世誰傳十字碑 崇寧間朱守彥嘗訪祠廟辨曲阿延陵之非古甚詳今京口廟食獨盛賜額嘉賢封昭德侯而吾州之祠有三一在郡學講堂東偏 淳熙閒張守孝賁建 嘉熙初張教授虔發請于朝擬加王爵俾官吏辭謁如式議未克行一在通吳門鐵冶巷 【 即東郭廟】 一在天慶觀東晉陵令趙彥橚建葉水心為記
天王廟在子城上郡圃西偏舊傳唐太宗從高祖起義兵有神自號毗沙門天王顧力定亂將有豬首象鼻者故所向成功及即位詔天下公府皆祀之天寶初又詔諸郡于城北隅置祠仍建佛殿以天王為額
嘉應城隍廟在金斗門內街西 國朝太平興國中重建後燬于兵 紹興間始闢門建殿 淳熙六年葉守衡增兩廡八年章守禱旱獲驗加葺治十三年林守祖洽表靈應于朝賜今額
東嶽行宮在市東前俯運河有天齊仁聖帝殿聖母殿帝后德生殿五嶽會聖樓兩廡皆有象設樓東有嶽司堂西有廣惠行殿郡官辭謁祈求雨暘咸詣焉
忠佑廟在武進縣東帝姓陳諱杲仁字世威晉陵人隋大業間仕至司徒娶沈法興女法興有異謀懼帝未發潛中以毒唐武德三年也夫人軫氏捨宅為寺 【 今崇勝寺是】 又舍東第為觀 【 號崇仙】 有疏刻石廟下 【 疏云明政二年乃李子通偽號】 後法興中神矢斃郡人以帝忠孝文武信義謀辨八絕奏于朝即帝兵仗庫立祠垂拱元年始創大殿乾武四年封忠烈公中和四年加感應朱梁開平四年進福順王淮南楊渥更封武烈王南唐保大十三年吳越兵至柴侯克宏進禦夢帝有陰兵助汝之語及戰風雨晦冥黑牛突行陣間克宏人百其勇俘馘甚眾以功封武烈帝軫氏武烈后張氏贊幽夫人沈氏為沈明后 宣和間睦寇披猖魏守憲率邦人有禱卒不犯四年賜今額建炎二年周守(木巳)大新營繕 嘉泰間趙守善防請爵帝二子長曰坦贊惠侯次曰頵協應侯淳祐四年又奏封帝父為肇靈侯母段氏懿德夫人伊氏昭德夫人長子加濟美次子加助順柴侯封翊靈將軍詳載實錄云 【 江南道士任右元嘗題廟云松竹蕭蕭野笛悲寂寥冰雪對旌旗前山夜月陰風起神去神來人不知自篆之石今不在】
忠佑廟一在東嶽廟後即帝東第唐太和七年令高榮以禱 獲驗重建一在武進縣奔牛魏墅地名陳墓舊傳帝祖父葬焉或曰舊居殿後有小藥磨指為故物一在武進縣前蕭里唐末巢賊犯境人望靈煙中有紅衣巨人賊懼而遁道士鄧子成為築祠焉
廣惠行廟在崇勝寺西 淳祐間王守圭建 【 詳見武進行廟】 五顯王廟在運河南 【 元豐橋西唐天祐三年刺史張崇以郡多火菑建】
營田五聖廟在行春門內街南
嘉應侯廟在資聖寺後神姓張夫人呂氏 【 載建安志】 始封嘉應侯後封東平忠靖孚應王東嶽廟西廡亦有象設
梓潼帝君祠在天慶觀東廡帝君顯千西蜀隆興府七曲山累封英顯武烈文昭忠濟王
柴將軍祠在忠佑廟西廡將軍諱克宏仕南唐為龍武軍都虞候授右將軍破吳越兵為立祠終奉化軍節度使諡威烈今封翊靈將軍詳見忠佑廟
劉龍圖祠一在忠佑廟西廡龍圖諱晏字平甫初仕遼至都官員外郎領兵歸順織赤心報國四字于旗 建炎三年周守(木巳)以江寇侵略請援帥精銳七千出奇破之進龍圖郡人德其賜為之祠一在馬跡山水平王廟蓋嘗駐兵馬
周殿撰祠在忠佑廟西廡即周守(木巳)也
五賢祠在郡治後西北隅舊本雙蓮堂徙今地唐獨孤公及 國朝柳公開李公餘慶陳公襄楊公萬里皆郡賢牧舊遇釋奠則分祀示不忘也
先賢祠在郡學講堂西偏祀陳古靈襄楊龜山時鄒道卿浩陳了齋瓘 淳祐二年宋守慈增祀胡蒼梧珵
胡文恭祠在報恩寺 淳祐八年李守肇祀今釋奠後校官率職長修時事云
東坡先生蘇文忠公□□□□□□□□□□□□□□□□□□□眉山人初倅杭守湖往來毗陵有終焉之志自黃移汝謝表有買田陽羨誓畢此生語晚由儋耳欲還穎昌踐少公對床之約次儀真聞有忌之者竟歸毗陵終于顧塘孫氏之館時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也先是嘗有李惟熙謂緣在東南信哉越六十有九年 乾道壬辰晁守子健築祠塑像訪士夫家畫本或朝或野服 凡十墓置壁間復列少公轍與黃魯直庭堅張文潛耒晁無咎補之秦少游觀陳無已師道六君子于兩序釋奠皆分祀又鑱與旡咎往來帖晁侍郎公武為之記 【 其略曰公武聞諸世父景遷生豐寧間賊臣擅國顛倒天下之是非人皆畏禍莫敢莊語公之葬也少公黃門銘其墓壙亦非實錄其甚者以賞罰不明罪元祐以改法免役壞元豐指溫公才智不足而謂公之斥逐出其遺意稱蔡確謗讟可赦而謂公之進自其遷擢章惇之賊害忠良而謂公與之友善林希之詆誣善類而云公嘗汲引之嗚呼若然則公之上清儲祥忠清粹德之請及諸奉議著述皆誕謾與公武因子健之請伏自思念歲月滋久耆舊日益淪喪而緒言將零落不傳于是不敢以不能為解惟公當元祐時起於謫籍登金門之堂極禮樂文章之選及章蔡竄朋黨于嶺而公獨先朝廷近復黨人官爵而公獨後立朝本末彰明較著如此豈有他哉昔陳仲弓送中常侍父之葬非以為賢從者詈楚公子曰縣也不力非以為不孝皆有為而發豈少公之意或出於此非耶後世不知其然惟斯言是信則為盛德累大矣】 其碑有二一郡齋一宜興洞靈觀 悉毀不存 嘉定十六年余教授申訪得洞靈舊墨本臨刻乎石且記碑陰有直哉晁也碑之仆有以夫之語又集詩文語以祭之 【 其文曰海北雷州縱大鵬之自適天南玉局睇白鶴之來歸迄尋陽羨之盟已示菩提之病庠音密邇廟貌追嚴嗚呼裕陵之仁如天積歲月而養成巨木歐公之學如海鼓波濤而放出應龍後萬鬼以橫行駭四方而驚視蜚辭彪蔚騫節孤高果于立論而絕關河勇于擊邪而鄰矯激稔含沙之陰毒發下石之危機英雄痛心文章何罪幾州鐵鑄此大錯自知一念之非干丈清不如尺渾政恐盛名之累臨流築室負檐葺茅相從田父笑談之歡殊無老人衰憊之氣剛大自養摧挫愈堅丁壬真一歌空起雲屯之興丙子三萬日難留電往之身想登踞虎之風標笑噪犬嗥狐之腥腐申一寒分教再拜欸祠骨已朽而名香屋雖低而人傑幾于夷級何以妥靈像設孔新敬傚輯杖挹世尊之意諸生迎享共哦讀書善青衿之詩咸淳三年家守鉉翁以法濟廢寺武進縣良田入學以供春秋釋菜】
龜山先生楊文靖公祠本舊書堂在懷德門內十餘步先生諱時字中立從伊川學初監本州市易務政和辛卯因卜居焉出宰蕭山甲午復還迄壬寅周孚先恭先兄弟數遊從有問答數條皆遺墨游定夫酢寄二周帖云毗陵士人前欲買田以贍至完今聞買宅以延中立高誼至此可振頹風激衰俗非好賢樂善未易能爾俱刻石寘壁間胡蒼梧珵挽之曰一區歸老談玄宅三鱣空瞻講道堂後燬于兵地歸他族 紹熙二年陳守謙贖以公帑四年黃守灝始立祠于舊地以二周侑 寶慶元年趙守彥悈復修祠事 紹定三年鄭守必萬增創堂宇曰師友淵源中繪濂洛諸先生十有四象以合祭 【 周濂溪程明道伊川邵康節張橫渠尹和靖楊龜山謝上蔡游建安胡安定朱晦翁張南軒呂東萊陸象山竊謂安定在周程之先今位置甚舛】 又葺舊堂曰尊德樂道中置先生二周塑像 淳祐間王守圭以薦福寺僧正宗所置私庵田歸于書堂將以為養士用也
晉陵
水平王廟在縣馬跡山分水嶺舊傳王為后稷庶子佐禹平水至會稽誨人浚道後祠之胡文恭宿嘗請登祀典 建炎間周守(木巳)以劉龍圖駐兵遂加修建
潛靈山在縣德山東有龍井祀嘉山白龍之母禱旱輒應 紹興七年以進士呂結等請封賜今額
化被王廟在縣東小井舊傳為顧凱之廟側有顧陂
吳許二長官廟在縣東南七十里舊傳蕭梁時晉陵無錫二令為陽湖泛溢親視堤堰遂溺焉邦人為立祠云
三王廟在縣東北開福寺側祀東嶽忠佑廣惠之神
順濟龍王廟在縣魏浦出楊子江
武進
廣惠行廟在縣南水門外(木斿)塘村神姓張顯于廣德軍橫山唐初封水部 國朝累封正佑昭顯威德聖烈王 寶祐五年改封正祐聖烈真君後加昭德 咸淳元年又加昌福
琅邪王廟在縣奔牛鎮東二里舊傳晉元帝渡江後有此祠
善利廟在縣北嘉山祀白龍之神 紹興七年賜今額
駙馬廟在縣奔牛鎮西祥符經云駙馬戴姓
曹將軍廟在縣青城鎮北
龍堂在縣滆湖西宋大明中以黑龍見建 【 禱旱輒應】
靈濟龍祠在奔牛鎮中閘之側 政和三年賜額
無錫
吳泰伯廟在縣東南五里臨泰伯瀆寰宇記云泰伯西城去縣四十里又三瀆乃泰伯所開輿地志云吳城梅里平墟其宅墓故井猶存王令詩云古廟鬱崔嵬朱門鎖不開今人不為讓間或乞靈來
徐偃王廟在縣南二十五里廣塘山下韓文公衢州廟碑載之詳矣 【 衢州本會稽太末縣徐姓皆其子孫】 或云徐子章禹嘗執于吳其族散處徐揚間黃(上山下品)志謂墓在其縣胡文恭宿嘗賦詩云故國無歸日叢祠幾換秋
春申君祠在縣西錫山下即古歷山也祀楚相黃歇唐垂拱中祠廢後復建張繼詩云春申祠宇空山裏古柏陰 在泉水
伍相公祠在縣西青山上山下有渠曰閭江
城隍廟在縣城內
忠佑行廟在市橋南
廣惠行廟在縣南門
東海信郎王廟虞孝恭南徐記云在無錫縣東中廢復建
石城王祠南徐記云或稱宗郎王在縣東三十里
顯應廟在翠微寺西 有潭不盈畝歲或旱澇水無虧盈 紹興三年賜今額尉唐皞嘗有詩云平地巍峨起一峰歷山西畔滆湖東 【 見詞翰門】
孚澤廟在縣西南軍將山有龍湫禱雨輒應賜今額
宜興
伍相公廟在縣西九里子胥自楚入吳過此後人為立祠
果利廟在縣荊溪南舊稱袁府君廟即漢陽羨長袁(王巳) 【 詳見君山】 國朝皇祐三年以雨應禱虞大熙作祠銘 紹興間令王梁材始增葺之單子發復序其事 政和初賜今額 紹興九年賜爵嘉惠侯二十六年加字人 隆興二年加明應 乾道六年加永濟 嘉泰元年進慈惠公 寶慶二年加孚佑 紹定六年加忠 淳祐四年 加靈澤有二行廟一在通運橋一在芙蓉山廣福寺
英烈廟在縣荊溪南舊稱周將軍廟即晉平西將軍周孝公處也陸機碑云公葬于家之舊原南瞻荊嶽北睇蛟州追贈清流亭侯諡曰孝唐李思義詩云截虎斬長蛟入吳尋二陸又曰行客想遺芳清風滿蘭菊南唐徐鍇嘗題其象 國朝景德二年周守絳與令李若谷增繕絳為記 宣和間睦寇肆擾其徒傅皋欲寇郡捕得之皋云初至宜興長橋忽睹金甲神告曰我平西將軍也 紹興七年賜今額十年封忠惠侯二十六年加仁勇 隆興二年加兼利 乾道六年加義濟 嘉泰元年進忠武公 寶慶二年加赫義 紹定六年加昭靈淳祐四年加仁勇父魴始封基德侯至是進積慶公夫人盛氏累封慈佑恭懿順惠仁勇四子伯曰靖四封至輔忠濟美廣應延 侯進肖靈公仲曰(王巳) 忠光業靈佑廣利侯進肖武公叔曰札佐忠昭義奕載嘉惠侯進肖義公季曰顧協忠承慶永康靈佑侯進肖勇公
永清天王祠在廟東廡錄異記云房州永清縣有一神祠唐穆宗時邑令之弟至其處徐夢神告曰余義興人大父即子隱也余受帝命于均商金房四郡捕鷙獸人為立廟俗號白虎神余恥之幸為正其諡宣宗大中間襄州判官王士澄刻其事於石
城隍廟在縣治西省倉門 嘉定中令羅仲舒拓縣圃地附益之 紹定閒令趙與悊鑿城西垣築門臨通衢
東嶽行廟在縣東荊溪北
廣惠行廟一在福德橋一在胥村
忠佑行廟一在源慶門一在鳳川
惠烈行廟在函亭鄉姚村即漢秣陵尉蔣子文南唐封莊武帝 國朝賜今額
函亭侯廟一在五賢回圖村祀漢蔣澄唐齊光又撰廟碑一在函亭鄉
長風廟舊在義鄉縣神姓鄧先為縣令死遂發靈宋周山圖嘗請加神爵今亡
許太尉廟後漢許馘 【 或作戫】 也義興人靈帝時嘗為是官應劭為廟碑歲久字刓開元中諸孫重立刻八字於碑陰云談馬礪畢王田數七邑宰徐延休一見輒解談馬即言午礪畢必石卑王田乃千里數七是六一蓋謂許碑重立也廟廢碑僅存
衛將軍廟將軍諱逖為邑人佐唐高祖起義汾并擒竇建德挾槊馳突太宗奇之第功拜將軍宿衛以母老丐歸及卒邑人為立廟荊溪濱以平生弓甲挂東西廡王教嘗撰碑詞許渾詩云虎牢關下護龍旗挾槊橫弧馬上飛漢業未興王霸在秦軍才散魯連歸墳穿大澤埋金劍廟枕長溪挂鐵衣欲奠忠魂何處問葦花風葉雨霏霏 國朝大觀中得法藏寺東舊基衛墩復立祠今廢
謝將軍廟舊傳在六水岸西虞穎詩云虛名但有孤墳在勇節還隨古廟空今南門外謝墩有廟云
梟山廟在湖洑鎮東二里以地名 【 朱氏志云其山多梟】 舊傳神姓潘兄弟三人遊此山指一草云此堪為茶採之信然後為立祠 【 單氏志云西有潘嶺】
青口廟在湖洑南十五里神亦潘氏兄弟
西澤廟在縣治西百步舊傳吳堪之祠原化記云堪邑人為縣吏家荊溪得一白螺嘗自縣歸見飲膳畢具蓋螺化女子為治飪堪怪之女曰天矜君勤小職敕奉配君勿疑又幽明錄云堪得螺化為女子號螺婦令聞而求之堪不與令以事虐堪曰令要蝦蟆毛鬼臂不獲即加罪婦為致之令又繆語曰更要禍斗婦又引一獸狀如犬而食火令取火試忽焚縣宇後因立祠 寶慶初里有蔣其姓者澗潀人視祠宇敝默念他日家積贏當新之自是驟富卒為修繕
三夫人廟在滆湖鄉柯城沙子口湖之神也俗名三姑廟
三魁廟在英烈廟東廡 熙寧六年邑人余中魁廷試邵剛魁南宮邵材魁開封 紹定間令趙與悊建
先賢祠在縣西南二里 紹定間令趙與悊建祀蔣樞密之奇陳密學襄鄒侍郎浩蘇端明軾汪內翰藻王待制居正周簡惠葵周文忠必大且給田以廩守祠者
岳武穆王廟在東嶽行廟西王諱飛 建炎中自桐川提兵來平劇盜郭吉嘗題金沙寺與張氏壁有誓清中原語邑人德之肖戎服像于英烈廟 淳熙八年章守易以袞繡 【 廟有趙倅善譽記】 嘉定問其孫珂守嘉禾屬令戴桷更卜徙今地先是蔣待制燦題庵扁以邑多訟缿易嶽為岳至是建廟殆有讖云 【 王題金沙寺云予駐大兵宜興緣幹五事過此陪僧寮謁金仙徘徊暫憩遂擁鐵騎千餘長驅而往然後立奇功殄醜虜復三關迎 二聖使宋朝再振中國晏安他時過此得勒金石不勝快哉題張氏壁類此】
重修毗陵志卷第十五
山水
毗陵山水之秀著於經備於圖牒散見於騷人墨客之篇詠若具區之涵浸慧泉之甘洌君山陽山之挺特其顯然在人耳目者蓋眾山之宗支流之源也今合鉅細悉書之
山
晉陵
橫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南唐徐鍇碑云舊名芳茂晉時常有紫氣右將軍曹橫葬此易今名三茅山人張存有當時不葬曹橫墓千古猶存芳茂山之句胡文恭宿詩云此地橫青嶂當年動紫氛將軍精爽在可解勒遺文風土記云有大橫峴以承眾今運河北也東南有芙蓉湖山橫其間故曰大橫今運河北岸有橫林去縣二十七里與山遙望昔有林木故亦以名南麓有龍井
三山在縣東北綱頭村中峰峭拔亦名高山楊誠齋詩云三山幸有一峰尖舊傳上有舜田舜井石有牛跡 【 詳見紀遺】
夾山在縣東南七十里南北二里包秦陽二小山舊傳秦皇至此
黃公山在縣南八十里去太湖十五里即春申君黃歇所封故吳墟四番志云黃山有龍泉灣
烏龜山在縣南新塘鄉與黃山相對其狀如龜故名或傳下有楊文靖公舊宅疑以此自號云
馬跡山在縣東南迎春鄉太湖中西南二十里山麓周百二十里與津里山相接山西地名西青石壁屹立下有兩穴跡圓各盈尺深五六寸水落則見舊經謂秦皇巡幸為馬所踐按僧文鑒洞庭記漢郁使君為雍州刺史歸杜祈州經從此山龍馬駐跡留石面時人語曰朝為雍州官莫歸栖九里文鑒詩云瀛州西望沃州山山在平湖縹緲閒常說使君千里馬至今龍跡尚堪攀二說未知孰是
津里山在太湖中四番志云常州有秦履山注始皇嘗登此後訛為今名唐開成中邵偃作記云山連馬跡夫椒峰巒回合波影映帶實為奇觀云
武進
黃山在縣北七十里小河鄭港瞰大江土人取石以煆灰礦
孟城山在縣北八十里亦瞰大江巴州剌史羊士諤記云晉孟嘉南遷僑居之地下流有孟瀆
孤陳山在縣北與孟城相接
嘉山在縣北八十里有白龍潭
無錫
錫山在縣西五里唐陸羽云慧山之東?當周秦間嘗產鉛錫漢興遂乏因以名縣 【 詳見序縣】
慧山在錫山西陸羽云古華山吳地記云華山在吳城西百里寰宇記云山有春申君祠范蠡城宋元徽中沙門僧顯入吳憩華山精舍其巔有方池生千葉蓮花服之可羽化老子枕中記云華山吳西神山是也郡國志云縣有九龍山一名龍隋大業末有龍其上一名冠龍陸羽謂山陽有九隴若龍偃臥蘇文忠詩云石路縈回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蒼梧云九峰臥蒼龍千柱枕其腹
歷山俗名舜山在慧山南舊為宋司徒右長史湛茂之別墅 【 今寺北是】 文選劉鑠江淹皆有詩茂之有草堂應教唐正元間丘丹詩云偶尋野外寺仰慕賢者躅不見昔簪裾猶有舊松竹張祐云舊宅人何在空門客日過泉聲到池盡山色上樓多
雷山在太湖中馬跡山西風土記云震澤中大雷山小雷山或以為舜漁之地 【 詳見拾遺】
皇山一名鴻山在縣東五十里輿地志云太伯宅東九里為皇山卒葬山南殷仲堪守晉陵復吳氏一戶奉祠下
安陽山在縣西北五十一里麓周十八里高百二十仞風土記云周武王封周章少子斌於安陽卒葬此山其下有龍湫南徐記云山出石堪作器用江東數州多藉之峰巒奇峭號文筆峰令趙義父詩云突兀當空勢不群嶄然頭角起祥氛毗陵自古多英俊可信孤峰解主文
柯山在縣西九域志云柯山在 山側風土記云吳仲雍六世孫柯相所治之地
閭江山俗名驢山在縣西北五十里 有闔閭城
歸山在縣西北閭江風土記云夫差殺伍子胥褁以鴟革浮江國人登此望其歸故名
胥山在縣西北閭江側子胥被殺吳人哀之為立祠
夫椒山一名湫山在縣西太湖濱九域志云縣有大湫山左氏春秋及史記吳夫差敗越於夫椒杜預注太湖中山也
膠山在縣東四十里有興化寺九域志及宋書云山嶺路南有宋中書令王僧達墓又有梁蕭侍郎故宅其二泉一曰滌硯一曰竇乳卒葬於此地產蕷藥嘗備貢 國朝天聖中宰蘇內翰紳詩云汲泉巖畔驚(仁去二改員)飲載筆池邊引鷺翔
夏陰山在縣西三十五里吳地記云麓周十五里高七十五丈與柯山相接西臨太湖
璨山在縣西南七里有明陽觀
北龍山在縣西十八里 山北麓越絕書云縣西有龍尾陵道春申君所築風土記云山有三峰有白龍潭
橫山在縣西南二十里
孔山在縣西南二十里
華(山盧)山在縣西南十八里
管社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章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有華藏寺
石盆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西顧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長腰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賈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苦奄山在縣西四十五里
天穹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白射山一名白石在縣西五十里有白射廟面太湖
胡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有胡山廟
廣長山
平塔山
雞籠山並在縣西北閭江
獨山在縣南十八里與錫山連中斷為大湖舟行其中號獨山阿
充山在縣西與獨山相接
朱山在縣南與充山相接
漆塘山在縣南二十五里
大浮山在縣南二十八里
石塘山一名廣塘在縣南二十五里枕長廣溪有徐偃王廟近有僧刱庵名寶慶
廟山在縣南近偃王廟
路耿山在縣南亦枕長廣溪
過山在縣南四十五里
南山在縣南五十里
南橫山又名許舍在縣南四十里有尤氏華嚴庵
沙頭山在縣南面太湖
吳塘山在縣南
長春山在縣南五十里有普寧寺
竹山在縣南四十五里
軍將山在縣西南五十里近太湖有龍潭南唐兵敗於此以備吳越旁有?號甲仗
裏山在縣南四十五里
顧羅漢山在縣南四十五里
羊祁山在縣南四十里
白茅山在縣南五十里臨太湖
芙蓉山在縣南三十里麓周八里高三十丈有龍井
候山在縣東四十里吳地記云周回七里高三十丈南徐記云北有白石峴
七雲山一名馬跡在縣東四十三里南徐記云山東十里有馬跡山寰宇記云七雲山高九十仞
東顧山一名香山在縣東六十五里有寺及子胥廟又有龍潭寰宇記云山東屬蘇州西屬常州
白檐山在縣東四十五里
松山在縣東五十里南徐記云一名小孤
晶山在縣東四十里
石室山在縣南前連漆塘
琴山在縣南青相村
馬鞍山在縣西二十里
宜興
君山在縣西南三十里舊名荊南山高二百三十仞麓周八十五里風土記云東漢袁為陽羡長逆知水旱每言歿當為神後無疾而終一夕風雨晦冥亡其棺邑人夜聞此山有數千人聲旦亟往視棺在焉走白縣吏民群至則棺已瘞藏惟見石塚石檀旁有石板如馬鬣搖拂壇塚遂神之為立祠俗號銅棺山或傳之亡天降銅棺與葉令事相類輿地志云山巔有池池有三足六目龜爾雅云三足曰能郭璞注陽羡君山有之今池尚存唐陸希聲有君山蒼翠接青冥之句上有龍潭
國山在縣西南五十里延袤三十六里高百二十五仞一名離墨山舊傳仙人鍾離墨得道於此吳五鳳二年陽羡離墨山大石自立天璽元年陽羡山有石裂十餘丈名曰石室皓以為大瑞遣司徒董朝等行封禪禮吳志載遣司徒董朝兼太常周處至陽羡封禪國山 【 舊志云碑有大司徒朝無處名】 刻石頌德圜碑猶存其形如鼓俗呼囤碑又瘞玉璧銀龍銅馬於碑下字寖漫滅不可讀或稱董山以朝至此故名
靜樂山在縣南三十里君山之東麓唐湛然禪師道場
橫山一名大蘆山在縣西南四十里君山之西麓唐末有靈峰院
芙蓉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君山之南麓唐大毓禪師道場
南嶽山在縣西南二十里君山之北麓有勝果寺 【 孫皓既封禪國山遂禪北山為南嶽漢武移衡山之祭於鬵霍皓取其義】
章山一名黃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周廣六十八里有畸風土記云即芳巖也有沸泉山武花山連入寧國界通典云陽羨有君山國山章山也
計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計亭東山巔有池禿角白龍穴其中將雨則見蔡肇詩云南山鼕鼕天作鼓號召諸龍盡行雨唯有禿角最先到潑墨雲中雪鱗舞近築祠於上
金鵝山在計山西峰郡國志云昔有金鵝集山唐嘗以名州
琅玕山在縣西北七十里俗號良干有龍湫
甑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其形如甑雲氣騰涌若炊然梁蕭子雲贈海清師還山詩云忽聞甑僊侶萬里自相親寂寞晚霖霽重疊晴雲新唐僧清塞宿畫上人房詩云別來松頂宿知在甑山禪積霧沈斜月孤燈照落泉
唐貢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臨罨畫溪以唐朝貢茶故名
穿石山在縣東南二十里一名蛟山十道志云晉有大蛟孕子人得其卵可容三斛嵌空成穴受許陂長流溉民田有石刻唐人盧肇崔光義題名
頤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陸希聲退隱於此謂東走震澤震為雷魚龍之所蓄有頤之象故名著二十有七詠記臺池泉石林木之勝載頤山錄 嘉祐中令趙文昌刻石縣圃
蜀山在縣東南三十八里一峰屹立水環其麓亦名獨山頤山錄云頤山東連洞靈諸峰屬於蜀山蘇文忠因其名而登覽焉有東坡祠今不存
煙山在縣西南三十里諸峰環峙西曰碧雲山南曰羅漢山北曰雞籠山西北曰紫雲山上有漁磯臨深谷舊傳孫堅釣於此西南曰聖山下有泓潭歲旱不涸
神山在縣西北九十里洮湖上與大坏山對峙多巨石林木不產延袤三四里下瞰湖風起水湧濺沫如雪
小坏山 【 音浮】 一名長塘在洮湖中輿地記云長塘湖中有小坏山水 有石室亦有虎跡涸則見
大坏山在洮湖中與小坏山相望南徐志云二山居洮湖水環四面視之若浮故名
漸山在洮湖中峰巒奇怪以詩有漸漸之石故名之
周山在洮湖西舊傳博士周生烈葬此按論語疏烈燉煌人仕魏三國區宇豈越境終於是邑邪一云嘗獲斷碑乃烈所作未知孰是
函山在縣西北八十五里入溧陽界舊有亭址風土記云昔山姥于此得道漢建武中嘗封蔣澄為函亭鄉侯
都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有蔣澄墓
箬山在縣西南二十里
蒿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多產茶
小心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名敷金嶺即君山西峰寰宇記云金硎承小心蓋下有金沙泉也
獨山在張渚鎮北近章溪
下山在縣南三十五里有相公墓或以謂戚孫鴻慶艤舟有詩云蘿牽籬幕翠葉隕砌堆紅宿鳥來還去微泉咽復通
虞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多連理木
陽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李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有禪寂寺
安樂山在縣西北八十里與函山對峙
竹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太湖濱僅一小草阜
柯山在縣北三十里有雲陽鄉侯蔣默墓
保安山在縣東北二十里
龍山在縣南五十里下有武陵洞
蘭山在縣東南五十里麓周二十五里輿地志云石蘭山旁入太湖晉李顒涉湖詩云旋經義興境弭棹石蘭渚二山連亙南曰大蘭山北曰小蘭山多產蘭花
香山在縣南三十五里與蘭山相接舊傳有人游此聞其香故名
分界山在縣西南百里入廣德州界
義山在縣東八十里東臨太湖西抵垂腳嶺有義鄉縣城尚存南入長興縣界
峰
無錫
東天井峰
西天井峰在縣西四十五里皆近閭江有井故名
天一峰在縣西北四十六里
龍井峰在縣東三十里芙容山
巖
宜興
會仙巖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張公洞側百餘步孤峰壁立若彫琢然 紹聖間有老姥見二叟倚石回睨已遯故名詳見王殿中瞻所記
白雲巖在縣東南五十里罨畫溪西峻踰百仞上有龍湫雲氣蒸繞禱雨輒應
嶺
無錫
長腰嶺
蒼峴嶺並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俗號蒼頡嶺
楊村嶺在縣南四十八里
赤石嶺在縣南四十五里
許舍嶺在縣南四十五里
山門嶺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前經漆塘後接塘山
宜興
下馬嶺在縣南十五里山蹊巇險過者解鞍
篠嶺在縣東南五里有三塢前後連亙
□□嶺在縣東南十里
縣嶺在縣東南八里
垂腳嶺在縣南六十里入長興忻溪界十道志云行人陟嶺多重趼云
啄木嶺在縣東南七十里唐湖常二守貢茶相會之地
使嶺在君山東舊以此山最高而嶺 前有使承其君之義故名
槲嶺在君山東多榛栗
山花嶺在君山西
楊梅嶺在君山西昔產蜜楊梅郡府多苛政守任昉以戕人於險禁絕之
箬嶺在縣西南八十里
偃月嶺在頤山陸希聲詩云山嶺依稀偃月形數層奇石疊空青幾回雪夜寒光積直似金光照戶庭
松嶺在頤山陸希聲詩云嶺上春松手自栽已能蒼翠映莓苔歲寒本是君家事好送清風月下來
洞
無錫
若冰洞亦名北巖洞在縣西慧山陸子泉之上面面尋泉深不可測吳地記云惠山有洞通陽羨張公洞唐詩僧若冰駐錫故名獨孤剌史為製碑今存王武陵有意刻山泉解功深造化疑之句楊無咎嘗為書扁云
古洞在惠山西陸羽云洞陽觀梁天監中建舊有洞潛通包山歲久跡湮
宜興
張公洞在縣東南五十五里高六十仞麓周五里三面皆飛崖絕壁不可躋攀惟北向一竇廣踰四尋嵌空可入觀者秉炬歷百磴至燒香臺 【 臺 淳熙初尉趙伯津所築】 石色碧綠如抹乳髓滴瀝有仙人房元武石奇怪萬狀時有石燕相飛擊行約三里南望小洞通徹於外徑此而出南唐韓熙載記洞靈觀援白龜經曰天下福地七十有二此居五十八道書亦云第五十八福地庚桑公治之即庚桑楚也風土記云漢天師道陵得道之地 元符間逸士王繹來遊謂洞以張公名者非道陵乃第四代輔光也且有詩云高士宸居隔紫煙洞中金闕暗相連輔光灶冷留香壤太素淵清湧玉泉後夜雲歸雪浪濕未明人起月華鮮秋光不老巖前麓到此偷閑亦自賢俗傳以為張果果唐武后時人按東漢郡國志陽羡屬吳郡郭璞注云縣有張公山洞密有二室晉已有此名非果明矣唐李栖筠皇甫冉南唐潘佑皆有詩留石壁間 國朝蘇後湖云銅棺之南山復山捫蘿絕壁蘚苔斑只今何處可容足乞我石房雲一間
善權洞在縣西南五十里洞門廣二十尺周幽王二十四年洞忽自裂奇形怪狀若追琢入者廩然側足行二十步極夷曠可坐千人鑱石作石像有石筍高十有三尺號玉柱故張祐詩云金函崇寶藏玉柱閟靈根十道志云產丹砂鍾乳洞凡有三曰乾洞乃石室曰大小水洞泉深無底雖旱不枯唐司空李蠙少肄業山中嘗見白龍騰驤而出 熙寧二年僧若與其徒秉燧褁糧以入行約三十里有石碓石床石羊石馬天然精巧忽大聲震眾懼而反 國朝陳古靈為郡以公事至賦詩 【 見詞翰門】 權當作卷即詩卷阿之義張正素處士舉有紀行石刻在大中宮作卷
大城洞在湖洑渚西八里門極逼窄僅容一人中漸平曠聳石如雪號泉米堆又有泉流縈繞焉
武陵洞在龍山下石乳凝結若幡幢羽蓋狀雪瀑飛注榛蔓蒙密人跡罕至
白鶴洞在張公洞北二里舊傳有白鶴飛翔故名
飛蓋洞在會仙巖顛深踰三丈洞陜人莫進步仰視如飛蓋然
佛窟洞在張公洞西南三里玉女潭西深可數丈有泉流入罨畫溪
天井洞在芙容寺前深峻如井
君陽洞在縣東南三十六里當君山之陽故名陸希聲號君陽遯叟
白馬洞在張公洞後金井潭西舊傳白馬見於此水流東注經洞靈觀門南與巖水合溉田百餘頃
魚洞在湖洑金沙寺亦曰金沙洞 【 詳見泉類】
川步洞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令趙與悊築堂於旁
塢
無錫
碧桃塢在縣西北四十八里
西桃花塢在縣西二十里
南桃花塢在縣南四十五里
盤塢在縣西北五十一里
黃塢在縣南二十八里
甲仗塢在縣西南五十里軍將山側南唐藏兵仗於此
宜興
青塢在湖洑鎮南五里
圍塢在縣西南十五里四圍皆山中有泉石可愛
張相塢在鳳川沈南書積中嘗留詩
梅花塢在頤山陸希聲詩云凍蕊凝香雪艷新小山深塢伴幽人知君有意 寒色羞共千花一樣春
薔薇塢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地多此花故名
趙塢在縣南六十里
江
晉陵武進宜興
揚子江在縣北五十里西接丹陽界東抵江陰中流西北入泰州涉江東北為三河前漢地里志注云吳為南江在南東入海毗陵為北江在北東入海蕪湖為中江出西南東至陽羨入海故云三江酈元注桑欽水經云中江在丹陽蕪湖東至陽羨入海郡與平江居下流患易漂溺後築銀林堰以斷之自是中江無復東流矣
無錫
閭江在縣西五十里太湖濱以闔閭築城於此故名夫差殺伍員浮屍其中今有廟云
湖
晉陵
太湖在縣東南百里源自安吉州長興縣入宜興又八十里入晉陵又十八里入無錫由晉陵無錫四十八里百五十步南入平江府吳縣烏山北湖隄環郡境總百四十八里五十步亦名五湖周禮職方氏云揚州其浸五湖注湖在吳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越絕云湖周三萬六千頃史記河渠書云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韋昭注五湖湖名耳實一湖今太湖是也在吳西南通典注云五湖在吳郡吳興晉陵三郡酈元則謂長塘湖射貴湖上湖滆南通嘉興韭溪陸龜蒙云太湖上稟咸池之氣一水而五名二家之說為近故其詩云嘗聞咸池氣下注作清質至今涵清霄尚且浴白日
芙容湖在縣東五十五里南北八十里南入無錫縣北入江陰軍東南入平江府 北入揚子江越絕及吳地記云無錫湖萬五千三百頃其千三百頃為晉陵上湖又云射貴湖寰宇記云東南流為五瀉水南徐記云橫山北曰上湖南曰芙容湖陸羽云惠山東北九里有上湖南控長洲東洞江陰北掩晉陵蒼蒼渺渺迫於軒戶故惠山有望湖閣李紳詩云丹樹村邊煙火微碧波深處雁初飛蕭條落葉垂楊岸隔水寥寥聞搗衣湖面百里一望皆菰蒲荷芰為江南煙水偉觀皮日休陸龜蒙與毗陵魏不琢載酒賦詩由此經震澤穿松陵抵杭越目其舟曰五瀉胡文恭宿詩云小湖香艷戰芙容碧葉田田擁釣蓬嵐氣欲飛山隔岸秋光不定水搖空歲久湮廢今多成圩矣
陽湖在縣東五十里東西八里南北三十二里中與無錫分派北通茭沼 【 本日蛟濤後人訛之】 臨津總為三湖南徐記云宋元嘉脩廢成良疇數百頃俗號宋建又云長渠南有小五湖南通陽湖以近陽山故名
武進
滆湖 【 音覈】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東西三十五里南北百里中與宜興分派郭璞江賦云具區洮滆是矣輿地志云太湖射貴與此亦謂三湖祥符經云湖多白魚南連沙子昔有滆姓龍殼歸地遂陷今煙靄中蜃樓常見焉沙子即湖觜風浪掀涌亦一險也
無錫
五部湖在縣東北十里東西二十里南北十里南徐記云其源濁而流清溉田百餘頃即陶穀所隱處
濠湖在縣東南七十里中與常熟分派東入漕河西入蠡湖又東入吳縣烏角溪
蠡湖在縣東南五十里中與吳縣分派寰宇記云范蠡伐吳開此唐地里志云剌史孟簡開太伯瀆東連蠡湖亦名孟河
五湖在縣西北五十里二百五十步寰宇記云中與晉陵分派南徐記云縣長渠南有五湖又有小五湖非周官之五湖也中道長渠溉田五十頃
小五湖在縣南十八里南太湖西大渲渰東長廣溪北梁溪
宜興
洮湖一名長塘在縣西北百里東西二十里南北二十五里與溧陽金壇分派風土記云陽羡西北有洮湖中有大小坏山宋明帝時庾業代劉延熙為義興太守東討孔顗賊黨至長塘湖唐張籍有詩云一斛水中半斛魚大魚如柳葉小魚如針鋒水濁誰能辨真龍 國朝蘇後湖庠詩云放船出滄灣沙寒鴈行落
河
州
運河東自望亭風波橋入郡界西至奔牛堰凡百七十里有奇史記云禹治水於吳通渠貫江湖齊地志云丹徒水道通吳會六朝都建業自雲陽西城 【 今丹陽】 鑿運瀆經抵都下隋初嘗廢大業六年詔自京口至餘杭穿河八百里廣十餘丈欲通龍舟巡會稽唐白居易有平河七百里之句
城河一在外子城環繞郡治俗號城濠一在羅城外俗號開河東通吳門西朝京門皆連運河
惠明河西南引荊溪水自南水門入舜宜橋匯入迎秋門經郡前稍東又南入 洞河與後河合流入運河
後河俗號市河自南水門環外子城歷月斜橋金斗橋瑞登橋穿郡市出裏虹橋入運河 天聖中李守餘慶始開鑿鄒忠公作記謂李明陰陽三十年當有魁天下者後如其言 【 詳見詞翰】
晉陵
綱頭河在城北青山門外一自通江橋東北入鎗頭入江曰灶子港一經楊頭鄭陸直東三十里入江曰利港
武進
西蠡河在南水門南經陳渡橋塘口入滆湖單諤水利書謂范蠡所鑿今宜興有東蠡河橫亙荊溪北透湛瀆此為西蠡明矣
無錫
弓河在縣東運河側旁有九河號九箭
芙容河在縣北門通芙容湖入江陰青暘夏港
宜興
運河在縣北五十步西接荊溪北由源慶門抵沙子湖六十里 淳熙間丞韓隆冑尉秦膺剛重浚有記
東蠡河在縣東十五里東南入太湖 咸平中邑人邵雲甫重浚
溪
武進
白鶴溪在縣西南二十里入隔湖接丹陽桂仙鄉舊傳以丁令威化鶴得名 【 又有丁橋在丹陽縣】
三渦溪在縣南三十里北通運河亦入滆湖
無錫
梁溪在縣西南十八里南北長三十里入太湖西至五里橋與運河合流吳地記云古溪極陜梁大同中重浚故名
長廣溪在縣南十八里廣二十五丈袤三十五里輿地志云源出歷山西南與太湖相接無錫志云陳勳所導南至開化鄉流分為二
雙溪在縣北五里一西通河滸錢橋一東南與梁溪合流
新安溪在縣南三十里南通太湖東入運河
赤城溪在縣南四十里袤五里南通太湖東入運河
烏角溪在縣南四十五里袤六里東出望亭西入太湖與平江分界
宜興
荊溪在縣南二十步廣二十二丈深二十五丈周孝侯斬蛟橋下即此溪也按前漢地里志實為中江溪貫邑市受宣歙蕪湖之眾流注震澤達松江以入於海風土記云陽羡溪九僅有六餘不知其處子隱時已如此則川源之湮塞可知今波澄可鑑峰巒如畫以在荊南山之北故名
東瀉溪在縣東南三十六里陸希聲頤山錄謂山前百餘步眾流合而東故名任昉詩云長溪水東舍顧況云家住義興東舍溪李守栖筠置茶舍於此亦名東舍希聲在昉況後舍(言為)為瀉兩峰多藤花春時照影水中青紅可愛亦名罨畫溪又名五雲溪陳守襄詩云五雲無處向新亭月裏乘舟夜半行不見藤花相掩映鄉人遙指畫溪名
折溪在縣東南三十六里源出垂腳嶺東北入太湖
章溪在縣西七十里源出章山北入荊溪
慈湖溪在縣西南八十里源出沸泉山北入荊溪亦名西陽渚溪
陽溪在縣東北四十里源出陽山東入太湖
洑溪在縣東五里北入荊溪
塞溪在縣西北源出洮湖東入洋渰又東入荊溪
爛路溪在縣西五十里北流至臨津前入塞溪
蓮荷溪在縣西六十里源出函山東入白雲徑
新溪在縣南興門外一里 嘉祐中令司馬旦所鑿
竹溪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僅有山澗中產水菖蒲旁多竹土堅如石好事者斲為小峰巒
朋溪在縣東北即下漲港之支流董令升卜居建橋且為之記
涸溪在縣西九十里分界山北多石子雨暴至山水奔迸流入章溪晴則涸
溝
州
邗溝在郡城內一自太平橋西環繞城南出臧橋首尾俱枕運河為南派一自通吳門內南枕運河沿關城歷太平寺後出晉陵縣治前入新巷永福寺南匯歸斜橋至虹蜺橋後與後河合流為北派南派僅有流通北派多煙塞或援左傳吳城邗溝通江淮之事為證非也 【 按左傳哀公九年書吳城邗溝通江淮杜預注云於邗江築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京口入淮通糧道也故前輩於邗字下點斷而斷築城與溝兩事今毗陵是一邗溝與左氏所載不同】
港
晉陵
採菱港在縣東二里北枕運河西南通陳渡橋
戚墅港在縣東十八里北枕運河南入太湖
三山港在縣東南二十里西北入申利二港至揚子江東北與江陰分界
無錫
直湖港在縣東北三十六里北枕運河南入太湖
陂
無錫
蓮陂在縣東南五十里
赤湖陂在縣 四十六里
新豐陂在縣北三十里
上千陂在縣 七十里
塘
武進
烈塘在縣西十八里前枕運河後入大江 紹熙間李守嘉言嘗浚臨江置閘以譏防焉
宜興
橫塘 【 詳載百瀆】
鸚鵡塘在源慶門外廣袤約百畝
浦
宜興
大浦在縣東三十六里太湖濱李顒詩所謂太湖浦是也
章浦在縣西二十五里周札嘗封章浦亭侯
滄浦在縣東十里流波浩淼有滄浪之意故名
渰
無錫
青祁渰在縣西南二十里通五里湖入長廣溪入太湖
小渲渰在縣西南十六里與青祁渰通
洪邱渰在縣南四十五里入太湖
塘□渰在縣南二十里
馬金渰在縣東五十五里與平江分界
西謝渰在縣東六十里與平江分界
漆渰在縣西南十八里
宜興
都渰在縣西六十里源自洮湖北匯都山流於孟涇
洴浰渰在縣西二十七里荊溪貫其中通白雲徑
餘波渰在縣東十五里廣十餘里一名餘波湖
洋渰在縣西三十五里塞溪貫其中號南北洋渰北青魚蕩
黃土渰在縣北五十里亦名白魚蕩縣素號澤國又有常富等渰
澗
無錫
黃公澗在縣西八里惠山側楚相春申君黃歇城吳墟故名
周塘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宜興
大澗在縣西南十里源出南嶽山北入荊溪
黃潼澗在縣西南五里源出石亭北入荊溪
冶林澗在縣西十五里源出君山北入荊溪
橫澗在縣南二十五里源出君山入東瀉溪
洛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白馬澗在張公洞側舊傳白馬見於此韓熙載洞靈觀碑云飛白馬於澗邊臥金牛於潭底
瀆
武進
孟瀆在縣西四十里風土記云七里井有孟瀆漢光武初潛嘗宿井旁民為指途達江滸即位命開此瀆廣五丈深七尺南通運河北入大江歲久淤閼唐元和中剌史孟簡浚導袤四十一里溉田四十餘頃南唐保大初修水門 國朝慶歷三年令楊璵諭民疏治復通江口祥符經引巴州剌史羊士諤記云此瀆以近孟城山得名或云孟嘉僑寓之地又云孟簡所浚未詳孰是
孝感瀆在縣西南七十里通滆湖晉王祥與繼母寓此臥冰得雙鯉故名
黃土瀆在縣西六十里九域志祥符經皆云伍員取此土築闔閭城
伯牙瀆在縣西十八里奔牛鎮西二里南枕運河北入大江
直瀆在奔牛鎮東枕運河通白鶴溪
蘭陵瀆在奔牛鎮北五里齊梁立南蘭陵郡故名地多蕭姓蓋其裔也
無錫
太伯瀆在縣東南五里西枕運河東達蠡湖孟簡嘗浚導袤六十七里廣十有二丈
宜興
百瀆在縣東南七十五里為上瀆在縣北六十里為下瀆舊以荊溪居數郡下流於震澤口疏百派而分其勢又開橫塘袤四十里以貫之導荊溪下震澤入松江注諸海瀕湖畎澮皆道焉 國朝治平中令樓閌浚四十二瀆餘悉湮廢按單諤水利書云自蕪湖溧陽五堰達吳江猶人之一身五堰為首荊溪為咽百瀆為心震澤為腹蓋謂脈絡相貫然舊志載瀆名僅七十有二率在是邑然晉陵新塘鄉鴉步村實號百瀆口亦有隸其間者獨闕不書今詳疏於后
陳莊 符 五千 墓
葛 黃 褚店 歐
彭 毛 趙 師
後師 徐 河 朱
楊溪 臼 礱 北津 【 或作準】
中津 新 歷 前黃于
茭 杜 南津 後黃于
鴨舍 伍賢 牛路 廟
馮巷 大浦 龔師 蛇
李莊 新漕 馬家 俞家
鄭 寺莊 高莊 西市
臺莊 握 【 或云掘】 盛 湯
茅耆 【 或作祁】 張 北朱
何談 凌 呂 塢
魏 梁新 土 南朱
王搭 定誇 虞 岸
須 許家 高涇 季家
竹門 前塘 斯塘 許墓
永昌 吳 蔡 蔣
烏 陳埭 堵壚 山
楊巷 吳溪 甑筸 蠡
大墟 長令 沙塘 胡
古龍 苦丈 官 蘆
草 丫臼 陰陽 莊墅
無口 雙 市橋 梅塘
杭
周瀆在荊溪南一里東西與荊溪接
東湛瀆在縣北十五里西通運河東入橫塘
西湛瀆在縣北十五里通東湛瀆入運河
草塘瀆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黃瀆在縣北四十五里
樓公瀆在縣北五十里 熙寧間令樓閌所開故名
湫瀆在縣西北二十七里北入滆湖
潭
晉陵
清水潭在縣東二里運河北岸歲旱不竭
武進
嘉山龍潭 【 詳見山】
無錫
北龍山白龍潭風土記云東晉山民妻娠三年產一龍色如爛銀七日而昇母死葬山頂後所居成潭
安陽山龍潭廣三尺深丈餘廟曰顯應
軍將山龍潭山頂有三石穴方不盈尺水極深後廟曰孚澤
香山龍潭 【 詳見山】
宜興
玉女潭在張公洞西南三里舊傳玉女脩煉於此唐權德輿稱陽羨佳山水以此為首獨孤守及答李滁州刺史幼卿懷荊溪幽居詩有書書寄玉潭之句張祐題李瀆玉潭山居云古樹千年色蒼崖百尺陰瀆疑幼卿之後
金牛潭在張公洞後水泓澄不竭舊傳金牛入此潭一號伏牛潭唐張祐有陸敦禮山居伏牛潭詩云伏牛真怪事餘事幾山諳日彩沈清壁煙容淨碧潭 【 詳見澗】
龜潭在湖洑側孫鴻慶詩云來從白馬澗聚作烏龜潭
蔣墓龍潭在縣東南二十里穴出山頂水清有魚或取烹食之食已而殂先是遇大雷電龍火輒焚林木後以鐵投潭中遂息蔣景坡書龍潭二大字刻石上今不存
君山龍潭
計山龍潭
聖山龍潭 【 並詳見山】
渚
宜興
湖洑渚在縣南 四十里因水洄洑故名
張渚在縣西南七十里源出章山北入荊溪 【 張疑作章】
潼渚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唐咸通中報恩寺塔記作同渚
石蘭渚 【 詳見山】
泉
無錫
陸子泉在慧山寺南廡石穴源出若冰洞陸羽品天下水以廬山谷簾泉為第一此居次令聶載厚之味其甘異於他泉感錫之氣耳獨孤剌史記云寺居西神山足山小而泉多會昌中剌史張中丞築室十餘楹護其所皇甫冉歌云寺有泉兮泉在山鏘金鳴玉長潺潺李紳許渾王武陵皮日休皆有詩蘇文忠謁錢道人烹小龍團詩云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今泉側留詠殆遍不可勝載冰泉在陸子泉旁百餘步亦出若冰洞石室嵌空淵流渟溢 【 詳見洞】
龍縫泉在冰泉南山形如龍而泉出石罅一名龍淵楊無為嘗書扁云
惠照泉亦在冰泉南 國朝天聖中僧惠照(剌去束改屬)地得之故名
竇乳泉在膠山其山與惠山相距四十五里東西對峙唐咸通中建寺得此泉於左廡 國朝皇祐初楊虞部偁有雲竇穿銀井冰甃貯玉漿之句
滌硯泉亦在膠山寺相傳蕭侍郎滌硯之所
宜興
金泉在小心山流入慈湖溪輿地志云金硎承小心此是張祐題陸墉金沙洞居云東溪泉一眼歸臥愜高疏決水金沙靜梯雲石壁虛
真珠泉一名卓錫泉在南嶽唐裯錫和尚嘗曰以此泉烹桐廬茶不亦稱乎未幾有白蛇銜茶子置菴側自是種滋蔓味倍佳時人爭致官府征需無藝寺僧苦之有題壁間曰官符星火催新焙反使山僧怨白蛇遄亦無餘種矣
潛虯泉在湖洑渚幽深泓澄人莫之測中有四足(魚占)數歲輒一出出必大水禱之則復入於穴陸希聲詩蟠虯小穴出嵌空潛伏幽姿在此中或號華(魚占)云
沸泉在慈湖溪側源通如沸
湯泉在縣西南七十里水溫可浴
於潛泉在湖洑鎮稅場後味甘洌唐脩茶貢泉亦遞進
徑 【 爾雅直波為徑】
宜興
孟徑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剌史孟簡所浚以殺滆湖風濤之勢南入塞溪因姓以名徑俗呼為涇耳
癸徑在縣西三十六里穿洴浰入經善鄉南北三十餘里
白雲徑在縣西九里西入溧陽界
蝦徑在縣西二十里南出吼山東入荊溪
井
晉陵
小井一名劍井在縣東九里風土記云葛仙翁駐鶴之地有白氣亙天如虹 靖康初令陸元光為記謂 嘉祐壬寅胡文恭宿為副樞 元祐戊辰胡修簡宗愈為右丞 熙寧癸丑余吏部中魁廷試邵御史剛魁南省邵司業枋魁開封 元符庚辰蔣魏公之奇入西樞率前一歲氣輒見人以為秀異所鍾此其證應云
丹井一在天慶觀藏殿舊傳漢天師投丹於此一在橫山沖虛觀殿內梁王八百脩道汲以煉丹後仙去
無錫
泰伯井在縣西四十里泰伯城
東西二天井在天井峰下
龍井在芙容山上
辨井在天下峰
大眼井在惠山大同殿
舜井在惠山中陸羽云南朝以惠山為歷山擬舜所耕於井亦云
宜興
丹井在縣北三十五里葛墟舊傳葛仙翁煉丹於此
西井在縣西南八十里泉湧則溢
堰
晉陵
丁堰在縣東九里
戚墅堰在縣東十八里北接運河
薛堰在縣東南九十里
武進
黃汀堰在縣西朝宗門外通利港
奔牛堰在縣西二十七里輿地志云漢有金牛出茅山經曲阿至此驟奔故名東坡有臥看古堰橫奔牛之句
無錫
五瀉堰在縣北十四里運河西岸
望亭堰在縣西四十五里 國朝淳化元年詔廢焉
將軍堰在縣南二里祥符經云唐將軍單雄信提兵道此以鎗止水為堰故名景龍二年置閘在北岸
宜興
西堰在縣南長橋西今廢
埭
無錫
湖埭在縣西南四十里
宜興
葑埭在縣西南七十二里與溧陽分界
廢埭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閘
武進
烈塘閘 【 詳見塘】
奔牛閘 【 詳見堰】
無錫
蓮蓉閘在縣北二百五十五步
斗門閘在縣西北四十里並 國朝元祐間置以殺芙容湖水
望亭閘在縣南四十五里風土記云隋文帝至德初置 國朝嘉祐間浚運河導太湖水遂廢